《丹青行》电子书下载

丹青行txt,chm,pdf,epub,mobi下载
作者: 郑重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原作名: 郑重著
出版年: 2012-9-1
页数: 388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7304792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一部新作。关于当代国内外书画界、收藏界、鉴定界、文化界的人物、掌故随笔集。





目录  · · · · · ·

《丹青行》后记
杜甫有《丹青引》诗,我将此册题名为《丹青行》,似有与杜老攀比之意,小子何敢如此狂妄,只是意思上有些相近,都是记述丹青妙手的事迹,不过是时代不同罢了。
杜老诗中所记的曹霸,是盛唐时的名画家.他曾遵唐玄宗之旨于南薰殿重摹凌烟阁功臣像,使之别开生面,又为玄宗珍爱的名马玉花骢写生,后来漂泊成都街头,为行人画像,“途穷反遭白眼”,杜甫很同情他的遭遇,为他写下此诗。
我这里所记的丹青妙手,不但没“南薰殿”之殊荣,而且在“史无前例”的时刻,却变成“牛鬼蛇神”,戴高帽子游街,胸前挂着大牌子挨批斗,被关进“牛棚”,无穷无尽地写那些自诬的文字。我和他们的相识交往,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先访之于“牛棚”,继访之于劳役之所,再访之于冷落清寂的门庭。我给他们带去对他们有利或不利的信息,传递着他们彼此的关怀问候,更多给是搜集他们的故事、题跋或诗词,听他们讲前朝旧事分门别类地记录于随身携带的本簿之中。我曾将谢稚柳谈鉴定的内容整理成文,送到排字车间去排字,排字师傅虽然打印出毛样,不知那位好事者把毛样连同我写的原稿在布告栏上张之示众,并提出质问:为什么要发排这样无法刊出的稿件?我不作回答。到了晚上,毛样连同原稿不知被谁收藏起来了。我窃然自喜,这类文章还是有人喜欢读的。
回想尼克松访华之时,文化控制有所宽松,丹青妙手们被请去为宾馆、机场、宴会厅作画,我就借助尚方宝剑,让他们的作品“出笼”,见诸报瑞,画上虽不允许署名,但他们都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行家一看就知道是谁的作品,对他们及他们的朋友都有着“解冻”的安慰。我还请郭绍虞先生写了《学一点书法》的文章,同时发表胡问遂先生的书法作品,以示对书法的提倡。我还以鲍蔚文(文汇报)为笔名,写了艺术评论,特别是对那些受批评的《山乡巨变》、《铁道游击队》、《红岩》等连环画,在艺术上一一作了肯定的评论,但好景不长,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批判声再起,批“黑画”此事也就只好作罢了。
1975年,上海博物馆万育仁先生从抄家杂物中发现王羲之《上虞帖》,经谢稚柳先生鉴定,从隐约处发现南唐“内合同印”,以此断定为唐摹本。对这一重大发现,我写了一篇内部参考,当时从市委写作班调来任党委副书记的吴瑞式是懂行的人,他提出能配上照片就更有说服力。我请报社摄影组同人周学忠去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上虞帖》拓本照片,一张是谢稚柳鉴定时的情景,两张照片都在内部参考上刊出。可是.《文汇报》编辑部的一位老人、钱松嵒的学生跑到党委去告我的状,并把谢稚柳如何如何地数落了一通。后来,这位我本来很尊重的前辈在“文革”中也吃了许多苦,但他的作为令我失望。还有一件事也是和宣传报道谢稚柳有关。1978年之后,我为一些画家写了文章,写得较多的是谢稚柳,一天,总编辑马达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去,给我看了一封别人写给他“亲启”的信,信上说记者郑重不遗余力地鼓吹谢稚柳,作突出个人的宣传,并说谢稚密的鉴定水平不行……信尾署名为徐某某。马达问我:他是什么人?我说此人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马达又问:你认识吗?我说:认识,但没有交往,马达又问:他的信有道理吗?我说;你闻闻信上的味道。马达瞪了我一眼,双手一摊,把信放在桌子上。我说:那信里有一股同行相忌的醋腐味,你没有闻到?
· · · · · · ()
《丹青行》后记
杜甫有《丹青引》诗,我将此册题名为《丹青行》,似有与杜老攀比之意,小子何敢如此狂妄,只是意思上有些相近,都是记述丹青妙手的事迹,不过是时代不同罢了。
杜老诗中所记的曹霸,是盛唐时的名画家.他曾遵唐玄宗之旨于南薰殿重摹凌烟阁功臣像,使之别开生面,又为玄宗珍爱的名马玉花骢写生,后来漂泊成都街头,为行人画像,“途穷反遭白眼”,杜甫很同情他的遭遇,为他写下此诗。
我这里所记的丹青妙手,不但没“南薰殿”之殊荣,而且在“史无前例”的时刻,却变成“牛鬼蛇神”,戴高帽子游街,胸前挂着大牌子挨批斗,被关进“牛棚”,无穷无尽地写那些自诬的文字。我和他们的相识交往,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先访之于“牛棚”,继访之于劳役之所,再访之于冷落清寂的门庭。我给他们带去对他们有利或不利的信息,传递着他们彼此的关怀问候,更多给是搜集他们的故事、题跋或诗词,听他们讲前朝旧事分门别类地记录于随身携带的本簿之中。我曾将谢稚柳谈鉴定的内容整理成文,送到排字车间去排字,排字师傅虽然打印出毛样,不知那位好事者把毛样连同我写的原稿在布告栏上张之示众,并提出质问:为什么要发排这样无法刊出的稿件?我不作回答。到了晚上,毛样连同原稿不知被谁收藏起来了。我窃然自喜,这类文章还是有人喜欢读的。
回想尼克松访华之时,文化控制有所宽松,丹青妙手们被请去为宾馆、机场、宴会厅作画,我就借助尚方宝剑,让他们的作品“出笼”,见诸报瑞,画上虽不允许署名,但他们都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行家一看就知道是谁的作品,对他们及他们的朋友都有着“解冻”的安慰。我还请郭绍虞先生写了《学一点书法》的文章,同时发表胡问遂先生的书法作品,以示对书法的提倡。我还以鲍蔚文(文汇报)为笔名,写了艺术评论,特别是对那些受批评的《山乡巨变》、《铁道游击队》、《红岩》等连环画,在艺术上一一作了肯定的评论,但好景不长,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批判声再起,批“黑画”此事也就只好作罢了。
1975年,上海博物馆万育仁先生从抄家杂物中发现王羲之《上虞帖》,经谢稚柳先生鉴定,从隐约处发现南唐“内合同印”,以此断定为唐摹本。对这一重大发现,我写了一篇内部参考,当时从市委写作班调来任党委副书记的吴瑞式是懂行的人,他提出能配上照片就更有说服力。我请报社摄影组同人周学忠去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上虞帖》拓本照片,一张是谢稚柳鉴定时的情景,两张照片都在内部参考上刊出。可是.《文汇报》编辑部的一位老人、钱松嵒的学生跑到党委去告我的状,并把谢稚柳如何如何地数落了一通。后来,这位我本来很尊重的前辈在“文革”中也吃了许多苦,但他的作为令我失望。还有一件事也是和宣传报道谢稚柳有关。1978年之后,我为一些画家写了文章,写得较多的是谢稚柳,一天,总编辑马达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去,给我看了一封别人写给他“亲启”的信,信上说记者郑重不遗余力地鼓吹谢稚柳,作突出个人的宣传,并说谢稚密的鉴定水平不行……信尾署名为徐某某。马达问我:他是什么人?我说此人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马达又问:你认识吗?我说:认识,但没有交往,马达又问:他的信有道理吗?我说;你闻闻信上的味道。马达瞪了我一眼,双手一摊,把信放在桌子上。我说:那信里有一股同行相忌的醋腐味,你没有闻到?
通过和书画家们个人的私下交往,既可听到逸闻雅事,也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是件很愉快的事,但是要为他们撰文彰显,那时还会遇到公开的或隐蔽的掣肘阻力。人们这种奇怪的心态、奇怪的事情与今相去不算太远,但对今天生活在书画黄金时代的人而言是难以理解的。这本集子长长短短的文字背后,有些还残留着那个时代的痕迹。
现在还要交代一下《丹青行》这本册子。我是一个不想浪费自己,更不想浪费别人的人。我在那个特殊时代听来的故事,搜集到的资料,都陆续地写成传记或年谱。这本册子里所记的人和事,由于我的努力不够,本来可以做成传记而未能做到。现在所记的如同南宋山水画,不是全景式的,只取其一角而已。由于写作时的环境不同,文字风格也不统一,因之就难免有杂乱之感。书的题名中的那个“行”字,是有些特定含义的,除了行走于丹青妙手之河,也有着传递、疏通、联络、交流的意思。几十年来,我在书画家之间扮演的就是“行走”这祥的角色。
我把全册分成几组.并且把刘旦宅放在全册之首.在诸多画家中,我和刘旦宅交往最早,为他写的文章最多,但都不能尽如人意,刘旦宅讷于言辞,但他好读书,思想深邃,常喜欢思考一些形而上的问题,而我则喜欢捕捉事实的细节,没有从理论上评述他的作品。我以为中国绘画理论萌发于先秦诸子,成熟于六朝,唐宋还有几家能有自己独创的新意,元明清三代都是解释前人的理论,没有什么新的创见。而石涛则属于另类,石涛之后的绘画理论更是乏新可陈。我自知才疏学浅,所以就远理论,趋纪实。这也是我从事的职业所使然。刘旦宅病逝,我特别悲伤,没有能撰文纪念,只写一副挽联:“学宗三四子、傲骨柔情、写照传神凭彩笔;知交四十年、高山流水、仰天俯地哭斯人。”
另一组就是写药翁唐云了。我曾经写过《杭人唐云》,这几篇文章所讲的都是药翁传记之外的枝节,偏重情趣。来楚生和张大壮两位画师是唐云的同乡,都是杭州人,故编成一组。杭州三家风格各有不同,唐先生在儒雅潇洒超脱中难免有些功利,来先生在质朴深厚中对世事则有些愤然不平,张先生似六朝中人物,在飘逸散淡中却是那样清纯。说来惭愧,我没有能为来先生、张先生写出很好的文章来,但对他们二位我没有放弃,假我时日,还想为他们做些文章。
还想说的就是上海博物馆这一组文章。马承源、汪庆正、陈燮君及陈佩芬几位馆长,以及博物馆的许多朋友,待我如同博物馆的同人。在我退食之后无所依归的时候,是他们为我提供了诸多方便,使我依托博物馆这块宝地,写出了《博物馆与收藏家》、《文博大家画传——徐森玉》、《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几本书,同时又写了鉴赏,收藏方面的诸多散篇。博物馆给了我丰富充实的退食生活。
为了写《林风眠传》,我曾远赴巴黎,盘桓了二十余日,访问了巴黎美术学院,游览了林先生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同时也访问了林先生的学生赵无极和朱德群。后来,他们来上海举办画展,我为他们写了文章,所讲的都是油画方面的事。
这里有为应野平、唐云、谢稚柳、启功诸先生送行的文章。今日重读这些文章,感慨颇多,十多年前,都是为前辈送行,今年已为同辈刘旦宅送行,有着旧友飘零、巨星陨落的伤感。
在考古文化方面的采访写作,也耗费了我许多岁月,曾写有专著《寻找中国金字塔》,一些散篇已收在《寻找人类失落了的文明》等册子中,这里收集的都是在前述册子出版之后的文章。《古今一体看三峡》实是借三峡地下文物为即将消失的古三峡唱挽歌。在三峡蓄水之前,我和妻到了重庆,顺江而下,去正在发掘的三峡古文化遗址的现场逐一采访,行程匆匆,只是作了浮光掠影的记述。算是对古老的三峡寄以恋情。我一直向往去南非古人类遗址看看,在女儿的安排下,我终于如愿去了南非的人类摇篮,并漫游了南非大陆荒源,看了几处古岩画,使我对非洲古人类的活动有了初步的印象。
最后一组的三篇文章,和丹青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人物,已逝的朱近予是编辑副刊的好手,从他的日记中我发现《笔会》编辑们的生活;黄裳是我尊敬的老道长,文章法境很高;20世纪50年代初,陆濒就是中国新闻记者中的几大“金刚”之一,又是我在复旦大学同系的师长,他早几年已经去世了;马达是一代报人,今年辞世了,我为他送行时写了一副挽联:“以报为本、与报共命、爱国家、爱民族,身经千难万苦,允称报界巨擘;与时俱进、因事制宣、求真理、求自由,胸怀五湖四海,无愧时代英豪。”
我喜欢写报告文学或自认为还算空灵的散文,本集中的“刘旦宅和他的画”、“来楚生和他的金石书画艺术”、“以酒神入画”就是以报告文学手法写的,写得不是很成功,并感到用这样的笔法写书画家不是太合适,后来就改为以纪实叙事的史学笔法,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整块的材料我自然不会放弃,即使零碎的材料,我也千方百计地用到文章中去,把艺术家们的艺术生涯传给后来者,或许有益于艺术的传承。这样也就带来一个问题,正如有的朋友指出的那样,文章中材料太多.但缺松动的疏朗,又给人以拥塞之感。我如今虽然是望八之人,但还是想在文章的写作上作些努力,把文章写得更好一些,让读者读的时候轻松一些,若能如此,则我愿足矣。
2011年10月20日于百里溪 郑重
· · · · · · ()

下载地址

发布者:陈很怪

文件说明:zip / 解压密码:yiquhai.com

迅雷下载:您需要先后,才能查看

网盘下载:您需要先后,才能查看

关于内容: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果发现有违规内容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作者: 陈很怪

该用户很懒,还没有介绍自己。

1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1. 幻境中的魔鬼 幻境中的魔鬼说道:
    1#

    通俗易懂

  2. 你看不见我略略略 你看不见我略略略说道:
    2#

    不一样的观点

  3. 你是会闪光的星 你是会闪光的星说道:
    3#

    果然不负我忘。

  4. 软高林贵志 软高林贵志说道:
    4#

    已经很惊讶

  5.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