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悼金庸先生

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悼金庸先生

原创: 郭胜坤  此人相当赖皮  2018-10-31
点击上面的公众号名称,关注一下吧!(关注又不会怀孕,爱你哦,么么哒~)



昨天,一代文豪、武侠小说界的泰斗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了。虽然享年94岁无论怎么讲都算长寿了,而且作为多年的金迷其实这几年也是有些心理准备的,但初闻噩耗还是感到万分悲痛和惋惜。
 
金庸先生算是我在通俗小说上的启蒙作家了,在2002年上初中二年级时的某一天,我从同桌女生手里拿到了一本她从她父亲的书桌上偷来的《射雕英雄传》,从这一天起,对我而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现在想来,那是一本劣质的盗版书,每页都充满了错别字,但我却如饥似渴的阅读,几乎用了不到一周(课堂上偷看的)就看完了整部《射雕英雄传》。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不同于我以往看过的任何文学作品,它让我惊讶于这世上还有如此神奇玄妙却又如此亲切自然的武侠世界。于是从那时起的三四年的中学时光里,金庸的作品成了我除了从学校翻墙出去上网之外最大的课外爱好。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先生的这些作品都成了我多年时间反复翻看了很多遍的精神食粮。我为萧峰的人生命运唏嘘感慨,为胡斐大仇得报而拍手叫好,为令狐冲的潇洒不羁而羡慕不已,为韦小宝的机智狡猾而嬉笑怒骂,梦想着学会段誉的凌波微步和令狐冲的独孤九剑而纵横天下……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是看着金庸的作品长大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可以说先生的作品是几代中国人的青春。
 
武侠小说脱胎于唐宋时期游侠儿的传奇故事,在清末民国逐渐发展壮大。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白羽的《十二金钱镖》,郑证因的《鹰爪王》,王度庐的《卧虎藏龙传》都是民国时期“旧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品。
 
但武侠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不被主流文学界认同,很多人认为武侠小说就是打打杀杀,所有人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恩怨情仇彼此争斗。

但自金庸先生的作品横空出世,让人们认识到,武侠世界有大义存在,“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价值观是它能打动所有中国人的根本原因。无论是为了宋辽间的和平自尽而死的萧峰还是为了大宋不被蒙古吞并而死守襄阳城直至城破人亡的郭靖,都无不体现这种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
 
后来的现代新派武侠小说家包括古龙、黄易等都无不践行着金庸先生起始的“武侠小说要求新求变,要有真正的侠义内涵”的精神,这才有了六七十年代以来武侠小说长达半个世纪的黄金时代。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让以保守落伍著称的中国教育部把《天龙八部》和《卧虎藏龙传》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
 
然而,后来新生代的武侠小说家们除了黄易之外,几乎没有一个再能写出具有较高水准的作品,至于梁羽生、温瑞安之流,如果你看过他们的小说原著,就会知道他们和金庸先生之间差了一万个郭敬明。
 
至于近些年流行的网络小说,网文作者圈子里基本上没有人写纯粹的武侠小说。在古龙因常年酗酒英年早逝之后,黄易也在2017年去世,年事已高的金庸也已经多年都不再出产新作品。今天,当金庸先生真的离开了我们之后,可以说,属于武侠小说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金庸先生笔下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文字,出自《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
 
一片喧哗叫嚷之中,忽听得山下一个雄壮的声音说道:“谁说星宿派武功胜得了丐帮的降龙十八掌?”
 
这声音也不如此响亮,但清清楚楚的传入了从人耳中,众人一愕之间,都住了口。
 
但听得蹄声如雷,十余乘马疾风般卷上山来。马上乘客一色都是玄色薄毡大氅,里面玄色布衣,但见人似虎,马如龙,人既矫捷,马亦雄骏,每一匹马都是高头长腿,通体黑毛,奔到近处,群雄眼前一亮,金光闪闪,却见每匹马的蹄铁竟然是黄金打就。来者一共是一十九骑,人数虽不甚多,气势之壮,却似有如千军万马一般,前面一十八骑奔到近处,拉马向两旁一分,最后一骑从中驰出。
 
丐帮帮众之中,大群人猛地高声呼叫:“乔帮主,乔帮主!”数百名帮众从人丛中疾奔出来,在那人马前躬身参见。
 
这人正是萧峰。他自被逐出丐帮之后,只道帮中弟子人人视他有如寇仇,万没料到敌我已分,竟然仍有这许多旧时兄弟如此热诚的过来参见,陡然间热血上涌,虎目含泪,翻身下马,抱拳还礼,说道:“契丹人萧峰被逐出帮,与丐帮更无瓜葛。众位何得仍用旧日称呼?众位兄弟,别来俱都安好?”最后这句话中,旧情拳拳之意,竟是难以自已。
 
最后这一段寥寥几十个字,就将萧峰遭遇人生大变之后心酸纠葛的心路历程刻画的淋漓尽致。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脱于通俗文学之上,几乎为全世界华人社会所有阶层所接受,就在于他的文字里有中文的意味。这种意味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体会,而是简单到能让所有人都有所意会却又回味不已。对于当今的中文互联网来讲,金庸先生可以说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的文学启蒙老师。

 金庸先生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表达了他对人生,对人性不同方面的探索和观察。《倚天屠龙记》中少年张无忌在光明顶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中原武林;《连城诀》中将极端环境中的“人性恶”体现的淋漓尽致;《飞狐外传》中,胡斐始终坚守的信念就是“恶人一定要受到惩罚”,因此为了替素不相识的“小三子”一家报仇,追杀恶霸凤天南到天涯海角……

我当年高中时读《连城诀》,看到大侠花铁干在雪谷里极短时间内就性情大变,做尽了人世间所有的恶事。觉得写的不好,成年人的性格怎么可能短时间改变这么大。然而多年后回过头重看这一段,会发现那是极端环境下的极端压力释放了心底里最极端的恶,金庸先生真是把人性最深处的弱点和丑恶挖掘得淋漓尽致。
 


金庸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他的作品为全球华人提供了一系列庞大的虚构武侠世界作为精神食粮。但如今,这些武侠世界也已经走到了尽头。多年前,是每个人都热爱阿朱的年代;而如今,随着金庸先生的离世,这世界早已经是人人都看“三生三世”的时代了。
 
金庸先生在1977年再版的新《倚天屠龙记》后记里写到:“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当年看到这篇后记,不是太懂这几句话的含义,后来了解到,就在这篇后记之前五个月的1976年,金庸先生的19岁的儿子査传侠要与父亲谈谈心,父亲要写稿子,拒绝了他,结果他因与女友分手,一时想不开,上吊自杀了。痛失爱子的金庸先生想必在此时对人生的生离死别有了新的认识和感触。
 
这也是金庸先生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的原因之一,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的人生经历,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今天,致敬金庸先生,也致敬那远去的武侠世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金庸先生千古!


·END·

文章配图来源:互联网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此人相当赖皮
坤哥 出品
【微信号】crxdlp
个人转载内容到朋友圈和群聊,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呓语瞬间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射雕英雄传》·金庸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全靠自觉,就这样,散会!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