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牛逼的商业模式,叫打死也不融资!

有一种牛逼的商业模式,叫打死也不融资!

企股相当  2017-01-05
       现在的创业圈儿,虚报融资数额已经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把戏,仿佛获得大额融资是一个极其荣耀的事情,而在上市这个问题上,很多企业也争先恐后,甚至一副敲一把钟就死而无憾的态势。58同城的CEO姚劲波甚至下了断言:现在企业不融资就能成功?不可能!

       可是这样拼命融资、烧钱,真的是通往商业成功的不二法门吗?踏踏实实做企业,老老实实赚营收真的没有前途吗?本期插坐菌就盘点一下以“不融资、不上市”为理念,却做到同行业翘楚的十大公司。





1.华为:2014年营收2882亿元


       在世界500强中,华为是唯一一个没有上市的企业,而其掌门人任正非也曾明确表示未来5至10年内,既不考虑上市,也不考虑通过合并、兼并、收购的方式进行资本游戏。他甚至在摩根士丹利(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中国电信、联通上市都有它参与其中)首席经济学家率团队访问时拒绝出面会见。

       对此摩根士丹利方很是失望: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而任正非对此的回应是:

       他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最小的我都会见。他带来机构投资者跟我有什么关系呀?我是卖设备的,就要找到买设备的人……

       他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团队,华为不需要亲资本文化,而是要培育客户文化。

       在任正非眼中,“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对员工本人也不见得是好事,华为会因此而增长缓慢,乃至于队伍涣散;员工年纪轻轻太有钱了,会变得懒惰,对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不会有利”。

       而且全部在职员工中,有7万多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占全部股权的98%以上,华为希望通过正确的激励机制,确保机构的执行力。实现公司员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但如此分散的股权结构很容易让投资者形成相对控制权。任正非担心大量资本进入华为后,必定导致多元化,从而丧失华为的狼性管理文化和史无前例的员工持股制度。国美电器的动荡便是前车之鉴。




2.光线传媒:市值386亿元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创业12年,一直坚持发展自身的能力,没有进行融资。他说,公司在1998年10月成立,接点小单维持生计,摸索了近一年,直到1999年7月《娱乐现场》节目播出才确定了一个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非常谨慎的人,王长田在2003、2004年曾有机会成立房产公司,但他没有去做,反而选择把资金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在2006年电视行业危机时,他才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转型,在不盈利的情况下坚持到2008年电视行业复苏。并在2011年,在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寻求上市。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如果之前拿到钱,他也许会早上市一年或一年半,但是会丧失很多股权,这是很不划算的。因为只有创始人有股权才能在去市场换取更多资金投入新的业务,才可以分给自己的员工。而融资的本质是买卖,只融资的话没什么好光荣的。

       他认为,对于创业者来说,一定要发展自己的能力,不能把融资当成救命稻草,融资也要在公司发展到最好时再谈。就像马云说的:阳光灿烂修屋顶,不能等下雨天才修。




3.娃哈哈:2014年营收728亿元


       创立于1987年,从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发展成为今天多元化的娃哈哈集团,凭借儿童营养液、非常可乐、营养快线等几代销售额惊人的产品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饮料企业,今天的娃哈哈拥有总资产300亿元,员工近30000人,股东超过15000人。

       娃哈哈不上市的理由与华为有几分相似。

       首先是企业自身现金流充裕,净利润每年达100亿元,平均每3天赚1亿元。由此看来,娃哈哈上市融资的需求并不迫切。

       其次是企业内部的股份结构。宗庆后在参加两会时对媒体表示,娃哈哈至今没有上市是因为股东数量的问题。目前娃哈哈股东数量有15000个,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企业上市之前股东数量不允许超过200。而娃哈哈在2013年已实现全体员工持股,如果上市,员工将与股民共同分享企业利润,员工的回报将变少。




4.方太集团:估值150亿元


       创业18年,方太仍然是一个家族企业,一个不愿做500强,而要坚持做500年的家族企业。对于经营理念,创始人茅忠群有三个前提:一要把企业搬到大工业区,二不用亲戚,三涉及方太重要决策,茅忠群说了算。

       从1996年创业至今,方太坚持走专业化、精品化、高端化的发展战略,年收入30亿左右,年增长保持在20%-30%。2014年3月,在高端吸油烟市场份额排名中,方太毫无悬念的以45.43%的份额雄踞榜首。而茅忠群本人的“三不原则”:“不上市、不打价格战、不贴牌”则是被很多人诟病太“轴”。

       茅忠群认为上市后企业必然最快地追求利润,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他对媒体称,“投资方希望每年递增30%-50%,这与高端品牌的发展初期不吻合。”

     “其实不上市就是为了自己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因为上市公司会受很多的影响,股价涨跌,业绩公布,投资方对你指手画脚,例如每个季度都要交报表,可能到时为了销售的利润不得不采取短期措施。上市和不上市其实差距还是比较大。”
声明:感谢辛苦原创!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站所载文章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
                        投诉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阅读原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