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摘抄

最后的哈士奇  2018-01-21
《乡土中国》摘抄
这几天因为买过年衣服跑出去逛街(实际就是懒了),拖拖拉拉看完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里面谈到了很多有关礼法的问题,结合今天的中国法制现状,有了很多新的想法与问题。于是照旧将喜欢的句子摘抄整理,记录笔记。
窗外风雪再大
也有我陪伴着你
全文字数:115000字
阅读时间:三天

??
1.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P3
2.   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P4
3.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P5
4.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P9
5.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舒服,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P10
6.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P10
7.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P11
8.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P12
9.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里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得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P13
10.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P13
11.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P13
12.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P14
13.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P14
14.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P14
15.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P15
16.  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为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P21
17.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P22
18.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P25
19.  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P26
20.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P30
21.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P31
22.  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P31
23.  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P32
24.  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P35
25.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P39
26.  于是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P39
27.  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P40
28.  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P41
29.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赋予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P43
30.  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P43
31.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P44
32.  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P44
33.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P45
34.  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P45
35.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P45
36.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P47
37.  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克己,克己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是不会发生这问题的。P48
38.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P51
39.  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还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P52
40.  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P54
41.  孔子的苦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P55
42.  所以凡事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P55
43.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P57
44.  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P57
45.  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P65
46.  在上篇我说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P71
47.  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P72
48.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P72
49.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P73
50.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P73
51.  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P76
52.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依靠权力来智齿,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P81
53.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P82
54.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个是“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P83
55.  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P83
56.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结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P84
57.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P86
58.  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P87
59.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P87
60.  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P93
61.  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P93
62.  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地权利和社会的安全。P94
63.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详见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P96
64.  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发生了。P96
65.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P102
66.  一个只有生产他生存必需的消费品的人是并没有资格做奴隶的。P102
67.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P104
68.  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在教化过程中并不发生这个问题,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P109
69.  其实,所谓意志并不像生理上的器官一样是慢慢长成的,这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的承认。P109
70.  我曾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有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P109
71.  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P110
72.  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P110
73.  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P111
74.  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互相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P119
75.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互相馈赠的方式。P121
76.  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P121
77.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P122
78.  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要。P126
79.  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的,要它变的原因是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P126
80.  孙末楠在他的名著Folkways开章明义就说:人类现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P137

刚放假不想读太艰深的书,明天开始看《政府论》,看完去二刷《论犯罪与刑罚》。最后再看新买的《正义论》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要背单词可能最近读书要慢一些了,而且论文题目越攒越多,哇,生活艰辛。

请客吃饭是最长情的告白
不定期发日常的辣鸡个人号
识别二维码
关注哈士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