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 唯有山水

何以解忧 唯有山水

最美好笺谱  2017-04-0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最早的耕种记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先民在自然界中辛苦劳作,繁衍生息,领受自然的恩泽,感悟自然的真谛。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躬耕南山,采菊东篱;听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为我们描绘的一种美好而轻松的生活状态。
文人雅士受到自然的启迪,性情清灵,文思泉涌。他们在与自然的融合中体悟生命、抒怀咏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以物观我,在与山水的融合中实现了精神的超越和升华。
如今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旅游来调节生活节奏、舒缓身心,优美的山水田园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下面我们通过历代画论中那些著名的论山水名句,看看古人如何欣赏山水之美。

 元  富春山居图(局部)黄公望


宗炳认为山水(画)的美就在于其以“形”蕴涵着“道”,而“圣人”、“贤者”、“仁者”就是以主体之“神”即审美的主观心理与山水(画)中的“道”融通合一,就能获得审美愉悦。因此,山水绘画美的根本在于以形“媚道”。



南朝画家宗炳好山水、爱远游,因为晚年疾病缠身,行动不便,恐怕不能遍游名山大川,只好将“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然后“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心怀的澄彻是审美主体的升华,道体的显现是审美客体的升华,在主客体的升华中实现最高的审美境界。

 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这是中国绘画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是大自然,心源是艺术家的内心感悟。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要将自然美转变为艺术美,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是再现和模仿社会生活,而是需要经过艺术家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要实现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唐代王维创制“破墨”山水画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被奉为中国文人画派的先声,明代董其昌将王维视为南宗始祖。

宋  千里江山图(局部)王希孟



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已提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这三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体现了山水画的构思观念。



倪瓒山水画简淡脱俗,为元代写意山水画之代表风格。其山水画旷远恬静、清雅秀逸,不拘泥于形象上的讲究,这种简淡之风反映倪瓒空寂淡泊、无欲无求的情怀。

 元 《秋亭嘉树图 》倪瓒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他重写生,反对一味师古。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其绘画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气息,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可见,在古人眼中,山水画并不是单纯的自然描绘,而是把眼前的景物作为传达自身感情的寄托之物,以寻求大自然精神和自我精神的契合。只有摆脱世俗的羁绊,解除功利的尘缨,全身心地投入于自然的怀抱,才能真正进行这种审美关照,真正领悟山水之美。



 《名画山水笺谱》 
山水画乃中国画之永恒母题,既启发卧游之乐,又展现搜尽奇峰之志。《中国经典笺谱大全》系列之《名画山水笺谱》,以历代山水名画入笺谱,仁者之乐在斯,智者之乐亦在斯,咫尺千里,其意无穷。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