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静脉系统:门静脉、肝静脉,血流受阻啥病态

肝脏静脉系统:门静脉、肝静脉,血流受阻啥病态?
医脉通消化科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脉通肝脏科 ,作者汪明明




作者:汪明明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肝脏有其独特的静脉系统。门静脉在上游,肝静脉在下游,肝脏便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湿地,水草茂盛,生机勃勃,完成着各种复杂的代谢功能。正是应了这样一句话:器官结构适应着功能的变化。认识这两个静脉系统对我们理解和预防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是有帮助的。



门静脉与门脉高压综合征

门静脉收纳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和脾静脉三条静脉的血液,每条静脉的血流量是400毫升/分,门静脉的总流量为1200毫升/分。



伴随门静脉的是肝动脉,血流量为400毫升/分。门静脉进入肝脏后逐渐分成肝小叶间静脉、肝(血)窦、肝中央静脉和肝小叶下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的静脉血含有从胃肠道吸收而来的大量营养物质,这些大量的营养物质经门静脉输送到肝脏,由肝细胞进一步完成代谢过程。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比如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等)引起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破坏了肝内的这些静脉系统(主要是肝小叶间静脉),必然会引起门静脉血流受阻,形成所谓的门脉高压,并波及到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和脾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流受阻,会通过胃左静脉、奇静脉形成侧枝循环,导致食道下端和胃底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可因饮食不当或腹压突然升高,出现破裂出血。



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流受阻会引起肠道淤血、痔疮形成。脾静脉的血流受阻会引起脾肿大,进而引起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血常规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肝静脉与布加综合征

肝静脉由肝小叶下静脉汇聚而成,肝静脉血再经下腔静脉、上腔静脉回流到心脏。肝静脉的血流量为1600毫升/分(门静脉血量1200毫升/分+肝动脉血量400毫升/分),保持着肝脏血液的进出平衡。



如果肝静脉因某些原因(比如高凝状态引起的血栓形成、癌细胞扩散形成的癌栓、血管畸形等)引起血流受阻,可致肝静脉高压,进而使得整个肝脏血液回流障碍,形成肝后性门脉高压,并有肝肿大和严重腹水,此称肝静脉阻塞综合征,或称布加综合征。



由于布加综合征病因更加隐秘,不容易被发现,临床上常误为普通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对没有慢性肝病、症状重、肝损害不明显,而出现不能解释的门脉高压症时应考虑到布加综合征的可能。肝静脉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肝窦与肝窦阻塞综合征

正如上面所述,肝窦是肝小叶间静脉的延续,是特殊的毛细血管网,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所以也是肝细胞代谢的重要场所。



肝窦内皮细胞的受损同样可以影响门静脉血的流出,导致肝内门脉压升高。由于肝窦损伤所产生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所以我们把这种病症称为肝窦阻塞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以肝区疼痛、肝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腹水、体重增加为主要特征。



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其中最常见的是滥用土三七,其毒性物质是吡咯双烷类生物碱,临床上已见有大量报告。所以,土三七、千里光、天芥菜、雏菊茶等含吡咯双烷类生物碱的中草药不可乱服。



造血干细胞移植、某些抗肿瘤药也可引起肝窦阻塞综合征,此已逐渐被认识并引起业内重视。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

[1] 仲剑平主编. 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中国外科年鉴,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99-304.

[2] 王菲,王炳元. 2010年欧洲肝硬化腹水临床实践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12):951-958.

[3] Tran-Harding K, Winkler M, Raissi D.Bleeding stomal varices in portal hypertension.Radiol Case Rep. 2018;13(2):356-360

[4] 陈东风,熊吉.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与治疗进展,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3): 451-453.

[5] Zhang W, Wang QZ, Chen XW, et al. Budd-Chiari syndrome in China: A 30-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on survival from a single center.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8 Mar 14;24(10):1134-1143.

[6] 郭成浩. 布加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12): 1469-1471.

[7] 杜洪涛,徐浩. 肝窦阻塞综合征研究进展, 当代医学,2013,(10): 20-21.

[8] 卢俊竹, 詹俊. 药肝所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研究进展,新医学,2017(12):833-838.

[9] Nishida M, Kahata K, Hayase E,et al. Novel Ultrasonographic Scoring System of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18 May 24.

[10] Kernan NA, Grupp S, Smith AR, et al. Final results from a defibrotide treatment-IND study for patients with 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Br J Haematol. 2018;181(6):816-827.








点击“阅读原文”,检索更多文章。

                                                 
阅读原文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