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莲就酒壮不了阳,还可能危及生命

榴莲就酒壮不了阳,还可能危及生命
原创 孙亚飞  全民较真-腾讯新闻  今天



没有证据表明榴莲和性功能有关,相反,榴莲和酒同食可能危及生命,原因是榴莲中的硫醚会和乙醛脱氢酶结合,乙醛转化为乙酸的速度下降,对人体有毒的乙醛就会堆积,酒精中毒的概率也会增加。

 酗酒本身就有酒精中毒导致死亡的风险,榴莲等富含硫醚的食物只是增加了这个风险。酒精对人体的伤害明确,能不喝还是不要喝了。


孙亚飞
清华大学化学博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来自东南亚地区的水果之王——榴莲,正在卸去奢侈食物的光环,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这种水果有一股很浓烈的气味,在不少人看来近乎于臭味,可即便如此,仍然挡不住拥趸对它的热情。

很多人对于价格昂贵的食物都有迷信,认为它们能够壮阳,榴莲也被附上了这样的功能,甚至还有人认为,用酒可以萃取出榴莲中的有效成分。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没有证据表明榴莲和性功能有关,相反,要是在吃榴莲的同时喝酒,很有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一、榴莲就酒可能危及生命

在榴莲的产地,偶尔会出现食用榴莲的同时喝酒,以至于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事件。因此,在这些地方通常都会提示:榴莲和酒最好不要同时食用。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榴莲和酒都是大热之物,属性相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后果,这当然只是非常粗糙同时也缺乏依据的一种解释。不过,通过现代科学的研究,已经可以找到真正的原因。

榴莲之所以会发出特殊的气味,是因为它含有一类叫做硫醚的物质,浓度较高时就会具有恶臭的特点。很多食物都是如此,比如大蒜、大葱、韭菜等百合科植物也含有这类物质,会释放独特的气味。

正是因为硫醚的存在,吃榴莲的同时喝酒,才会变得有些危险。

白酒中的关键成分是乙醇。人体在摄入乙醇之后,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才能最终代谢出去。简单来说,乙醇会分为两步降解,先是在乙醇脱氢酶的催化下反应成乙醛,然后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的催化下反应成乙酸。乙醛对身体的毒性较大,需要尽快降解,否则就会伤害一些内脏。乙酸对身体无毒,可以进一步参与呼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顺利地排出体外。

硫醚是一种反应活性很高的物质,它会和乙醛脱氢酶结合,降低其活性。换句话说,当身体中摄入一些硫醚之后,乙醛转化为乙酸的速度就会下降,对人有毒的乙醛就会堆积。

研究发现,乙醛脱氢酶对于硫醚非常敏感,体外实验过程中,硫醚的浓度在0.33 ppm(百万分之0.33),乙醛脱氢酶的活力就会下降超过70%,这已经不是能够被忽略的变化了。可以说,只要稍微吃一点榴莲,酒精中毒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

二、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明确,能不喝就别喝了

需要指出的是,酗酒本身就有酒精中毒导致死亡的风险,现有的研究只是反映出,富含硫醚的榴莲会增加这一风险。由于涉及到伦理问题,这一风险系数到底是多少,并没有办法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而不少学者也都呼吁,榴莲在销售的时候,最好提供不能同时喝酒的信息。

实际上,不只是榴莲,其他含有丰富硫醚的食物也会抑制乙醛脱氢酶。除此以外,多数水果和香料也都是硫醚含量比较高的食物,而梨、黄瓜、西红柿等食物,对于乙醛脱氢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喝酒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搭配食物,也是很重要的。当然,酒精对人体的伤害很明确,能不喝还是不要喝了。

参考资料:
Croft, J. R. (1981). Bombacaceae. In E. E. Henty (Ed.). Handbooks of the Flora of Papua New Guinea (Vol. II, pp. 4–18). Melbourne: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John S. Maninang et al., Inhibition of aldehyde dehydrogenase enzyme by Durian(Durio zibethinus Murray) fruit extract, Food Chemistry, 117 (2009), 352–355
Shraddha Srinivasan et al., In?uence of food commodities on hangover based on alcohol dehydrogenase and aldehyde dehydrogenase activities, Current Research in Food Science, 1(2019), 8-16

本文编辑:yhxi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平台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高血压患者不能吃榴莲?
吃榴莲会查出酒驾?
榴莲加牛奶毒过眼镜蛇?
榴莲+可乐同食会中毒?

更多健康饮食问题,问较真妹 点我提问
扫码关注我们,健康知识在手



    点一下“在看”,传递健康知识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