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40块钱她被性 侵了”:多少父母,亲手把自己变成了孩子最恐惧的人




2016年3月,
而如果没有吴谢宇发给舅舅的信息,谢天琴被发现的时间
记者了解,吴谢宇的爷爷奶奶一直生活在福建仙游度尾镇,老宅是一栋两层自建楼房,前年就已经建成,但是楼体外还裸露着红砖,而房间内,却仅有简单的家具,一层通往二层的楼梯,连护栏都没有安装。

吴谢宇2岁的时候便随父母从老家搬去了省城福州,但是逢年过节,他还是会和父母一起回到老家,2010年,吴谢宇的父亲去世,但谢天琴还是经常会带着吴谢宇回公婆家看望,关于吴谢宇,老家的亲友也算比较熟悉。

吴谢宇爷爷的邻居何凤英(化名)告诉记者,吴谢宇两三岁的时候,便和父母一起搬到了福州,一年就过年回来一次,也待不了几天。“小时候看过他,后来他去外面上学,长大了也认不出了,但知道他们家这个孩子学习很好,想不到会出这样的事。三年前听说后,到现在也不敢相信。他们这一家很可怜,爷爷老年痴呆,一直在外面捡垃圾,让他别捡劝不听,姑姑也有精神问题,还有另一个姑姑住在精神病院,还发生这样的事。”
可能会更晚。
法院:双方感情未彻底破裂,驳回诉讼请求



经审理,法院认定以下事实:原、被告于1980年12月结婚,婚后育有子女三人,现均已成年成家。夫妻共同财产有两套房屋,另有入股、投资、存款数十万元。



法院认为,婚姻应以夫妻感情为基础,原、被告共同生活近40载,且将子女三人抚养成人,40载携手岁月,风里雨里实属不易。双方虽因琐事发生矛盾,但并不足以导致夫妻感情彻底破裂。年少夫妻老来伴,晚年生活更加需要相互支撑,原、被告今后只要能互谅互让,相互珍惜,加强沟通与交流,妥善处理化解现有矛盾,仍是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故对原告王花的离婚之请求不予支持。



2020年12月2日,法院判决如下:驳回原告王花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50元由女子承担。主审法官告诉记者,该案目前仍在上诉期,王花是否上诉,目前尚不清楚。


赞同判决者:法院用心良苦,判决合情合理合法



记者注意到,该案之所以引发关注,一是2021年起实施的民法典规定离婚将有30天的“冷静期”,相关话题仍有很高关注度;二是王花和老伴年过六旬,诉讼离婚实属少见;三是法院判决侧重“说情”,释法说理不够,引发争议。



对于法院判决,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称,婚姻自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离婚的方式可以是协议离婚,也可以是诉讼离婚。当双方不能通过协议的方式离婚时,就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这就是离婚自由。”

     

付建称,“婚姻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是受到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限制的“有限的自由”。夫妻一方起诉到法院后,法院并非一定就会判决双方离婚,法院要考虑双方的意见以及二人的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状况、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以及有无和好的可能等多方面考虑。所以,原告起诉后,是否能够离婚,其决定权在法院,而不在原告,这就是对“离婚自由”的限制。



本案中,王花夫妇均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年少相识并组成家庭,共同养育子女三人,携手相伴40年。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双方这么多年风风雨雨都过来了,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了,正是人生享乐的时候,尽管生活中有些磕磕碰碰,但相信夫妻几十年的感情还是挺好的,而且男方还是想将这段婚姻持续下去,法院这样判决可能是觉得双方的婚姻确实没到非离不可的地步,还有缓和的余地,毕竟几十年的携手相伴并不容易,还是希望女方慎重考虑,给双方一次机会。“我认为法院这样判合法合理”。



北京乾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晓静同样认为,该判决符合法律规定。“本案核心在于男女双方是否符合离婚条件,判决是否离婚是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为标准,这是认定判决离婚的条件。”结合本案男女双方提交的证据,法官认为“双方虽因琐事发生矛盾,但并不足以导致夫妻感情彻底破裂”,即男女双方感情未破裂,不符合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应准予离婚”的情形,因此,法院驳回了王花的离婚诉讼请求。



“如果女方仍想离婚,其须提供证据证明符合‘应准予离婚’的条件,如男方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或实施家庭暴力, 或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或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等。”如果王花能提供这些证据,法院应判决离婚。



郑晓静说,行使婚姻自由权,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婚姻法明确规定结婚条件与程序、离婚条件与程序,婚姻自由不是绝对自由,而是相对自由。婚姻自由权,既不允许他人侵犯,也不允许滥用,更是一种责任。



河南风向标律师事务所律师单艳伟认为,如果王花夫妇的行为不存在《婚姻法》规定的应准予离婚情形的,她认为法院的判决合情合法。“王花夫妇结婚40年,现均已步入老年,不同于年轻人之间的离婚诉讼,老年人无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更需要家人的陪伴。”



单艳伟称,目前两位老人的三名子女均已结婚成家,能陪伴老人的时间有限,所以生活中两位老人更需要彼此相互陪伴。离婚后,单身老人的生活会更加艰难。即将实施的《民法典》设置了离婚冷静期,目的也是更好的维护小家庭的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了,社会才会更和谐。本判决做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我认为是很好的判决”。



质疑判决者:灵魂的呐喊不应该被拒绝



对于法院的判决,济南律师王玉琴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法院没有考虑女性的切身感受,许多女性的婚姻根本不幸福,但为了子女都忍了,想等到子女上大学或成家立业后再离婚,法院的这份判决把这部分女性的最后希望都打碎了!”



王玉琴称,女性一般不到忍无可忍是不会提离婚的,“王花难道不知道自己年龄大了,需要人陪伴吗?她肯定反反复复考虑过了,但她仍然提出离婚,那就是她实在忍受不了了。”



王玉琴还认为,法院不宜对离婚管得太严,“可以适当放松一些,离婚后两人若觉得感情好,还可以复婚,又不麻烦,何必不让人离婚?”

王玉琴称,现在法律对婚姻的规定是宽进严出,结婚容易离婚难,“我觉得不太对,应该严进宽出,设立结婚冷静期,婚前一定要考虑好,结婚后才会珍惜。”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何永萍同样认为,离婚自由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离婚冷静期也仅仅只适用登记离婚,但凡通过法院诉讼离婚的,又有多少是冲动离婚呢?”且不说法院立案过程繁琐,单就漫长的审理过程,对于围城中的两个人天天冷眼相对就是巨大的痛苦与煎熬,“能够并愿意承受这一切的老年人又有多少?”



何永萍说,婚姻幸福与否,只有当事人知道。“我个人认为不是本人,最好不要评论指导他人的婚姻,多少人间悲剧本可以避免,却因为人为因素而发生呢?”既然法律赋予了人们离婚自由,就应该不分年龄、种族、身份平等的适用法律,不能因为老年人就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年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更应听听他们心里最真实的想法,“灵魂的呐喊不应该被拒绝”。



何永萍说,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当老人年轻了为孩子,为父母,从而忘记、忽略自己的追求,老年了,是否更应该让他们为自己活一把呢?难道一生隐忍,连晚年想维护自己的一点点权益也要被剥夺?! 



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张仕艳也称,离婚没有年龄限制的,只要是民事行为能力人就行。六旬老太离婚了,也不是没可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婚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法院考虑到婚姻家庭稳定,判令王花不予离婚,可谓用心良苦,但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因为两位老人婚姻持续多年,不等于未来就能和睦共处,相伴余生。“最为关键的是,不能以好心之名,违背老太的意愿,因为这实际上还是侵犯了老太的婚姻自主权。” 



张仕艳称,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无论是老太太还是老爷子提起离婚,只要满足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离婚条件,就应当判予离婚。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婚姻家事诉讼律师龙中美称,从王花的起诉书描述来看:“被告脾气暴躁,容易发火,经常对原告非打即骂。为了照顾年幼的子女,原告多年一直忍气吞声。现原、被告子女均已成年,并参加工作且成家”。可见,在这段长达近40年的婚姻关系中,被告很有可能存在家暴行为,但王花没有证据证明。王花隐忍多年,一直等到孩子全部成家立业才提出离婚,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降至最低,这本身就可以反映出王花有着强烈的离婚意愿,且双方的夫妻矛盾经过多年相处仍然无法调和,法院这一次判决不准予离婚根本不会起到什么改善作用。



“相反,因为法院这一次判决不准予离婚,王花需要在这份判决书生效后6个月后才能再次起诉。” 龙中美称,根据判决书可以看出,案件今年10月28日立案,12月2日法院作出不准予离婚的判决,上诉期十五日加六个月,王花需要在2021年6月下旬才可以提起第二次离婚。“在这漫长的等待期中,王花是否会继续受到被告的打骂,其人身安全如何得到保障?被告是否会转移夫妻共同财产?法院认为双方仍有沟通和好的可能,那法院在判不离后是否有跟进调节双方矛盾?”



在无法回答上述问题的情况下,龙中美认为法院的“为你好”判决不准予离婚是非常无力的,是一种类似于行政机关的“懒政”行为,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王花再次起诉,法院判决准予离婚,“这中间除了延长了离婚时间外,不产生任何正向意义”。




记者了解,吴谢宇的爷爷奶奶一直生活在福建仙游度尾镇,老宅是一栋两层自建楼房,前年就已经建成,但是楼体外还裸露着红砖,而房间内,却仅有简单的家具,一层通往二层的楼梯,连护栏都没有安装。

吴谢宇2岁的时候便随父母从老家搬去了省城福州,但是逢年过节,他还是会和父母一起回到老家,2010年,吴谢宇的父亲去世,但谢天琴还是经常会带着吴谢宇回公婆家看望,关于吴谢宇,老家的亲友也算比较熟悉。

吴谢宇爷爷的邻居何凤英(化名)告诉记者,吴谢宇两三岁的时候,便和父母一起搬到了福州,一年就过年回来一次,也待不了几天。“小时候看过他,后来他去外面上学,长大了也认不出了,但知道他们家这个孩子学习很好,想不到会出这样的事。三年前听说后,到现在也不敢相信。他们这一家很可怜,爷爷老年痴呆,一直在外面捡垃圾,让他别捡劝不听,姑姑也有精神问题,还有另一个姑姑住在精神病院,还发生这样的事。”
2月初,吴谢宇曾给自己舅舅发短信,称自己将和母亲在春节前返回福建,希望舅舅前来接车,而吴谢宇的舅舅没能等到他们,于是产生怀疑,最终开谢天琴家的门发现了她的遗体。

很多人说,如果吴谢宇不打这个电话,谢天琴的遗体会被隐匿得更久,因为按照吴谢宇此前给亲友的说法,他和母亲已经前往国外,没有人会想到,在国外陪吴谢宇读书的谢天琴几个月来其实一直都被厚厚的保鲜膜和活性炭包裹在。

而吴谢宇为何在杀害母亲之后的7个多月,选择“自曝”犯罪现场,也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奶奶去世后20天
吴谢宇被抓获

而吴谢宇给他舅舅发接车短信的时候,其正在河南,据福州警方2016年2月14日后发布的悬赏通报显示,吴谢宇距离当时最近一次出现,是在河南一处银行ATM机的摄像头前,时间是当晚的10点53分,此后,吴谢宇似乎“人间蒸发”,直至4月21日被重庆警方抓获。
有平台曾刊发过一篇名为《吓cry的render和我的GRE备考经验分享》的文章,分享参加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验,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吴谢宇。吴谢宇参加GRE的考试时间是2014年9月,而文章刊发的2016年3月,吴谢宇已经被福州警方列为犯罪嫌疑人,按照时间推算,这篇文章正是吴谢宇在弑母前后写作的。

“对大陆考生来说,新GRE考试的难点主要在Verbal(语文部分),Quantitative(数学部分)的难度基本在高中水平,挑战不大”“备考GRE的重点,自然就落在了Verbal部分。当然这并不是说Verbal部分的成绩就能够短期提高,因为词汇量和阅读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说GRE考的就是单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要想在Verbal部分中拿到理想的分数,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掌握相当数量GRE水平的学术阅读词汇”这样的言语,或许是无法和那个在夜场中与顾客打趣儿,而希望多得到几百元消费的吴谢宇联系在一起的。

最终,吴谢宇在当年的GRE考试中获得了“V165、Q170、AW4.5”的成绩,“这样的成绩算得上是非常优秀了,而能写出这样的学习经验,可以说是‘学霸’型了。”一位参加过两次GRE考试的学生告诉北青报记者。

而这样的高分,也让吴谢宇拿到了培训机构6000元的“高分奖学金”。

为何“自曝”犯罪现场?

按照生活在福建的亲友们的理解,2015年7月后的吴谢宇和母亲,应该已经在美国过上了吴谢宇做交换生、母亲陪读的生活。

吴谢宇的姑丈告诉记者,2015年7月以后,他们就再也没见过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而据吴谢宇说,母亲已经离开生活的福州,准备前往美国。随后,谢天琴辞职、和亲友们借钱,而实际上,谢天琴交给单位的辞职信,以及发给亲朋们的借款消息,都是吴谢宇伪造的。

据福州警方通缉令显示,在2015年7月11日,吴谢宇杀害了母亲谢天琴。

而直到2016年2月,人们才知道谢天琴根本就没有走出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家属楼的那间单元房,她被一层一层的塑料布包裹,塑料布中间还被塞上了吸收味道的活性炭,两个摄像头正对着房间。


来源: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图片

“千万别告诉我爸妈”



在抖音上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被冤枉偷了同学的手表,被要求赔40块钱。

她不敢告诉父母这件事,在家里的楼下迟迟不敢上去。

一位邻居老大爷对她说,你来我家吧,我给你40块钱。

她跟着老大爷走进家门,接着就是万丈深渊。

她被性侵了,还因此怀孕,被学校退学。

就因为40块钱,她的人生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这个老人纵然是罪不可恕,这里不作过多地讨论。

可是女孩做出选择背后的原因,却藏着无数心酸。

孩子的思考模式,不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迎来的可能是父母的责骂,讽刺,这无异于被抛弃,被嫌弃。


即使说实话父母也未必会打骂她,可是她却没有信任父母的底气。

也许是曾经类似的经历,也许是平时不被接纳的体验,让小女孩犹豫着不敢踏出信任的那一步。

这样的事情,其实一直在发生着。

无数孩子在面临着他们认为天大的“挫折”,无数孩子在用力埋藏自己的秘密,无数孩子在生死的边缘挣扎。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千万不能告诉我爸妈”,而不是“我可以求助我爸妈”。

2019年,杭州市江干区的一个住宅楼发生火灾,当时房间里13岁的小女孩发现冒烟后,怕被父母批评,她选择关上了门,来到客厅睡觉。

家长闻到异味时,火势已经燃烧起来,经过救援后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13岁的孩子肯定知道着火的后果,等待事发的那段时间,她的内心也一定十分煎熬。

父母的责骂会激发起孩子内心的羞耻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糟糕和不堪的。

在悲伤郁闷的时候,人会选择发泄,而在感到羞耻的时候人往往会选择隐藏。

孩子隐藏起自己的心事,隐藏起那些令自己觉得羞耻的事情,只是为了让自己“不被责骂”。

长期对父母的失望、不信任,让孩子把自己包裹起来,宁愿自己尝试“恶果”,宁愿被痛苦吞噬,也不愿被最亲近的人伤害。



“我信不过大人”

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不跟家长求助,只能用更糟糕的结果来掩盖现有的错误。

南京一位9岁的小男孩,因打碎学校玻璃,怕被家长惩罚,深思熟虑了三天之后,留下遗书便从高楼跳了下去。

“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还有好多字都不会写的年龄,因为一块玻璃,走上了绝路。

孩子对父母的期待,是希望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即使做了错事,即使挨骂挨打之后,父母依然是爱自己的。

可是,往往父母给孩子的,都是有条件的爱。

孩子考得好,懂事乖巧,就把孩子视如珍宝,如果孩子考得不好,或者调皮捣蛋做错事,就表现出“我不喜欢你”的架势。

《金牌调解》中,有一位30岁的男子事事不顺,患上了抑郁症多次想要自杀。

说到他最放不下的那些事,不是离婚,也不是事业重创,而是小学时候老师打他,打得非常严重。

向父母求助的时候,父母还会再打他一顿。


妈妈说,我就觉得一定是他做得不对,要是做得好的话,老师怎么会批评你。

伤害孩子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那句“你不够好”。

遇到事情的时候,孩子心里非常清楚,这样的事会让父母开心,那样的事会让父母失望。

父母不知道的话,自己还能维持一个好孩子的形象。

父母一旦知道,可能就是责骂,和“你很糟糕”的暗示,以及日后的岁月里,一言不合就拿出来翻旧账的指责。



“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如同大海,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对孩子做到包容与理解。

我们似乎天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听话,应该乖巧懂事。

甚至有的父母,会把自己无处发泄的愤怒焦躁,投射到最没有还击能力的孩子身上。

在理智上,他们爱孩子保护孩子,可是在潜意识里,他们却想要攻击孩子,控制孩子。


“我早就说过这样不行,活该出事了吧。”

“你看你这个都不会,离开我你什么都不行吧。”

“这点事都做不好,你将来还能干什么?”

这些话经常从父母的口中说出,句句扎心,戳到孩子内心深处不被接纳的痛苦。

不管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孩子眼里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父母的抛弃对于孩子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死亡。

“抛弃”不一定是行动上的抛弃遗弃,而是心理上,精神上,人格上的自我不再被爱。

孩子为什么遇到难处不愿意跟父母说?

因为没有人愿意和“永远正确”的人沟通,很多父母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

即使是沟通,也是黄晓明式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有一个朋友,她不管做什么都是对父母“先斩后奏”。

她宁愿事情板上钉钉之后,再去让父母拎着耳朵骂,也不愿意提前说好。



她说,我都可以想象我父母的表情和台词,总之就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不听他们的什么都做不好。

父母与她沟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她放弃自己的想法,听他们的。

孩子的自我不能实现,又不愿意在父母面前当个坏孩子,那就只能做一个“两面派”,一面瞒着父母,一面独自承受着痛苦。



孩子的事,不是小事

我们总觉得,孩子能有什么烦心事?

生活在这个年代,要吃有吃,要穿有穿,他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怎么这点事都做不到?

可实际上,孩子的世界,只是与大人的比例不同。

你抢走了孩子的一个玩具,就像别人抢走了你的一部手机。

你觉得孩子应该云淡风轻,可实际上,他们内心已经烈火煎熬。


最近,我给女儿读绘本的过程中,被一个小故事触动了,绘本的名字叫作《我不敢说,我怕被骂》。

小女孩早上穿裤袜的时候,拽了一下线头,于是裤袜上的洞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她不敢告诉妈妈,因为妈妈总是叮嘱她不要拽线头。她只能把裤袜藏起来,换一条新的裤袜。

到了学校后,她一直在想那条裤袜,怕被妈妈发现。

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她不喜欢吃的梨,她就放进了书包里。

快到家的时候她想到爸爸对她说水果是我们的好朋友,要多吃水果,她就把梨扔进了垃圾桶,这样爸爸就不知道她没吃水果了。

还有她穿妈妈的衣服过家家把衣服尿脏,吃饭的时候不想吃肉偷偷喂狗狗……

这样的小秘密,都咽进她的肚子里,让她很难受,很痛苦。

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的内心,在做错事的时候,她们也非常煎熬,非常害怕,生怕被发现。

在我们大人看来,不就是一双袜子,一个梨,一件衣服的事嘛,至于吗?

而在孩子眼里,这是天大的事情。

孩子想要从父母这里获得情感确认,而父母往往只能给予孩子“是非对错”的确认。

这个绘本的最后,爸爸妈妈擦干孩子的眼泪,亲吻了她的脸颊,告诉她:

爸爸妈妈有时候会说你,但是你要记得,即使你做错事,我们依然爱你。

这些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揣着心事过完这一天,才是让我们感到心疼的。

在父母眼里,孩子的感受比事情的对错重要,孩子感受到了被接纳,他们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




在网上看到过一首小诗:

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执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诉你不能去,
而是给你准备好最耐穿的鞋,
备好雨伞。

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
第五条街道有小偷,
告诉你,
去吧,
回来家里有饭。



这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包容和接纳,允许孩子做错事,允许孩子不那么完美。

在孩子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也有给孩子兜底的勇气。

即使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要求,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那也没有关系,谁的青春不迷茫啊,谁也不想永远当父母的傀儡。

随着孩子长大,随着孩子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弱。

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能够让孩子知道,家里有人等你,有人爱着你,一切都还有希望。





作者简介: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作者:妙黛有言。往深处想,在浅处活——专注精神分析的教育与传播。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