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穷妈妈,富妈妈

在我生小孩时,国家还没有开放二孩(即使开放了我也当没有),于是我铁了心一生只有这一个娃,只爱他这一个小孩,全部最好的都会给他。

后来发现其实很多人即使有了二娃之后,也是给了最好的,甚至更好的。当妈的一定是这样,总觉得还没有给到最好,如果再来一次,一定更好。

首先从物质上,买进口奶粉、进口的纸尿裤,严格控制品质。全棉纱布的衣物毛巾口水巾、大牌的玩具和婴幼儿用品,市面上最好的,都恨不得全部拥有,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整条街上最靓的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其实小孩的东西性价比一点都不高,尤其是这些很贵的进口货。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而言,那些昂贵华丽的快消品,在他们刚来到人间的那几年,尚无记事能力的阶段中一闪而过,就如同一个不修边幅的中年妇女突然大规模买了一堆奢侈品包包,买回来根本没机会用,但买了,内心就非常满足。

差别只不过是:给儿子买奢侈品眼都不眨,给自己买奢侈品总是悬崖勒马。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带着各自的孩子一起去上兴趣课,孩子上课时,我们就在商场里逛。我们被热情的化妆品柜台营业员推销“第二支半价”的口红,两人试了半天,犹豫了半天,找了一些理由比如“我刚买过口红”“这些色号都不太适合我”等拒绝了,都没买。

逛了俩小时,接完孩子带他们吃饭,孩子在旁边的小机器人店里玩会儿说话机器人,玩得开心到飞起。吃完饭,我们俩谁也没犹豫,给两个孩子每人买了一个机器人。

一个机器人的价格能买五支口红。

是穷妈妈,还是富妈妈,那要看场合、时间、对象是谁。

过去有句话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对这句话的片面和错误的理解已经铺天盖地,在我这儿的理解是,穷和富都不是物质上的。

男孩的“穷养”是要培养他吃苦耐劳、担得起挫败的精神;女孩的“富养”是要培养她格局广阔、精神富足的人格。

只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尤其是大城市里的新生代,物质上富养和精神上的“填鸭”成了抚养孩子的主旋律。谁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最贵的,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与此同时,教育的提前和多元化、择校与升学的压力、全面素质的培养、攀比和竞争……这些逼着我们不得不把孩子变成一个“富养”的新型教育产物。

每次想到这个过程都觉得有点儿荒诞。

当孩子刚出生时,我只想给他最好的、最安全的、最健康的成长环境,我希望他健康、平安、无忧无虑、性格阳光向上、活泼快乐。我们毫不犹豫给他创造最优渥的生活,我们就像一个富婆一样,让孩子应有尽有,随心所欲掏钱给他添置任何必需品和没有意义的非必需品。

除此之外,我们又是一个穷妈妈,我们没有自己的时间、自由、欲望,甚至靠压缩自己的生活来满足“富妈妈”的各种所需。更可笑的是,我们变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穷鬼,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观点,没有判断。我们变得人云亦云,跟着大部队走,不敢掉队,不敢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把当年“只希望他快乐而不需要他又累又忧愁地长大”的誓言忘光了。我们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大人之间的那点“面子”和“成就感”而强迫孩子必须做最好的学生,拿最漂亮的分数,学最多的特长,有越来越多的证书,上更好的学校,成为令人羡慕的人,从而使自己成为令人羡慕的妈妈……

我们到底是富妈妈还是穷妈妈,这个问题始终无解。我们富到能给孩子买下一个星球,我们却也穷到无力支撑片刻回想初衷的时间。

带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认可、再自我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又在不断地逃避、面对、再逃避,然后强大、软弱、再强大。

在这个年代里,当妈已经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受到大环境和社会以及他人的影响,实在太多,深厚到足以让一个亿万富翁般的妈妈,变成穷酸乞丐,也有可能与之相反。所以,大多数妈妈正在随波逐流,身不由己,但大多数妈妈的旗帜上永远是鲜明的“为了孩子”四个大字,正如自己小时候很反感的“妈妈说的话”一样。

︱十三说

我常觉得我们对孩子太好了,对自己太苛刻了。但反过来想,又觉得现在学业压力很大,孩子已经很辛苦,很不容易了,我们有一些“无理”的期望其实是在给孩子施压,其实全是为了妈妈的一点小期望,想到这儿又觉得我们对孩子太不好了。

这个时代,物质是最纯粹和简单的存在,花钱比什么都容易。老母亲的心里对孩子的期待却是最复杂的,而这些期待,往往又是通过花钱来实现的。这就像一个闭环,怎么也走不出去。我们到底要做富妈妈还是穷妈妈,往往也不是由账户里存款的金额来决定的,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