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终点的征途,才能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

自我规划的重要议题之一,是设定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最能提振士气、激发热情呢?动机心理学给出了准确答案。

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言下之意,目标越高,动机越强烈,行为上也越努力,表现越好,成就越大;而目标低则相反。事实真是这样吗?

作为动机心理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JohnWilliamAtkinson)提出了“期望价值理论”。他发现,目标过高、动机过强,会像目标过低、动机不足一样降低行为表现,只有恰当的目标、适中的动机,才最有利于行为表现。

阿特金森找了80名学生作为被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人。实验内容是让学生们完成相同的任务,但是在任务完成之后却获得不同的奖励。

实验开始之前,每一组被试者被告知完成任务后的奖励机制:第一组完成任务之后,只有第1名会获得奖励,占组内人数的5%;第二组前5名获得奖励,占25%;第三组获得奖励的是前10名,占50%;第四组是前15名,占75%。

结果显示,第二组和第三组成员表现最好,第一组和第四组表现较差。

第一组,只有5%的概率获得奖励,可能性太低,削弱了被试者的信心,所以大家动机不强;第二组和第三组,概率不算低,值得争取,但须努力,所以大家表现较好;第四组,获得奖励的可能性最高,似乎最易激发大家的热情,但为什么表现不佳呢?这是因为,获得奖励的名额过于充沛,被试者会产生一种不用努力就能中标的错觉,加之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至于恰恰就是最倒霉的那5个人,所以不愿付出努力。

美国精神病专家、比较心理学家耶基斯·罗伯特·默恩斯(YerkesRobertMearns)在临床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提出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在一定限度内,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随之提高;超过这个限度,动机水平越高,工作效率越低。在目标难度、动机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效率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明确关系:目标难度一般时,人们的行为表现最好;当目标难度较低时,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更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当目标难度较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更有利于行为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太高或太低的目标,太强或太弱的动机,会削弱人们的兴奋度和努力程度;只有目标恰当、动机适中时,人们才会被激励。这一点,在自我规划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