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富有“弹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把话说得太死,会把自己逼到“墙角”,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说话时应该为自己留下一定的余地。

刘强的性格耿直,说话常常不经过大脑。一次,他和同事赵曼发生了一点儿摩擦,闹得很不愉快。其实,同事间有点儿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彼此包容一下也就过去了。可是,刘强为人比较倔,一怒之下,竟然对赵曼说:“从今往后,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咱们两个井水不犯河水。”

这句话刚说出口不到一个月,赵曼就成了刘强的上司。由于工作需要,刘强每天都要和赵曼接触,两个人同在一个办公室中,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十分尴尬。几天后,刘强无法忍受这种折磨,只好选择辞职。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用不了十年就能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所以我们和人交流时,切忌恶语伤人,说出“恩断义绝”“不共戴天”之类的话。因为把话说得太死,很可能会把自己逼到“墙角”,陷入尴尬的境地。这就像你把杯子倒满水,再想往杯子里面倒,就会使杯中的水溢出来。比如,上司交给你一项工作,问你有没有问题,你觉得难度非常大,却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您放心吧,保证完成任务!”几天后,上司得不到任何反馈,于是问你工作的进度如何,你这才垂头丧气地说:“这项工作比我想象中难多了,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听了你的这番丧气话,上司肯定会兴师问罪,甚至认为你能力不行。

有一个小伙子,对爱迪生十分敬仰,一心想去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见到爱迪生后,小伙子傲气地说:“我要发明一种溶液,它要能够融化一切物品。”于是,爱迪生问他:“嗯,很好。可是,你打算用什么器皿盛放这种溶液呢,它不是能够融化一切物品吗?”

这个小伙子把话说得太死了,结果使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假如他把“一切”换成“部分”,爱迪生就找不到反诘他的理由了。

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说话不留余地就等于不给自己留退路。与其让自己为难,倒不如让说出的话富有“弹性”,让自己“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俗话说“狡兔三窟”。意思是说,狡猾的兔子都有多个藏身之处,就算其中一个藏身之处被破坏了,也不至于使自己陷入绝境。兔子尚且懂得这个道理,更何况是人呢?你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在说话的时候往往都不会把话说得太死。他们经常会用“可能”“也许”“尽量”“考虑”“保留解释权”等模棱两可的词。也许你担心这样说显得自己没有诚意,其实,对待事情保持谨慎的态度,往往更能给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赖。

总之,高情商的人在发表意见时都会使用富有“弹性”的语言,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假如事情办成了,当然是皆大欢喜;假如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至于使自己陷入绝境。例如,一些人在公司决策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总是不忘多加一句:“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考虑不够成熟,具体的决策还需要领导拍板。”这就是很富有弹性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