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眼看名著——诸葛亮的性格悲剧

文/方晓

性格色彩认证演讲师、赛默飞世尔科技高级经理

三顾茅庐,俘获蓝色性格下属的心

诸葛亮,蓝色。

随叔叔诸葛玄避难来到荆州,躬耕于南阳。书上说他自比辅佐齐桓公的管仲、辅佐燕昭王的乐毅。

这就是蓝色的自知之明。管仲、乐毅符合诸葛亮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当然也离不开他对天下大势的清晰认识。蓝色虽不出山,已经做好一切调查、准备和自我定位。从结果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割据蜀地,和管仲、乐毅正处在伯仲之间。

他生不逢时,关东军阀借着起兵反董、割据一方的时候,他才十岁,等他二十岁的时候,官渡之战已经结束,留给他的选项并不多。

曹操大势已成,谋士如云,孙权的张昭、周瑜体系也已成型,插不进手,靠得最近的亲戚刘表没有大抱负,刘璋他更看不上。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选择等待。蓝色愿意等,为了实现他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为了实现管仲、乐毅的政治抱负,为寻求一个理想一致、性情相投、有前途、有空位的主人而等待。就像蓝色谈恋爱,会为了心中的理想爱情持之以恒地等下去。

刘备来到荆州,对诸葛亮是一个机会。

刘备高举“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大旗,和诸葛亮的志向符合。刘备早早拥有关羽、张飞两名虎将和浑身是胆的赵云,可就是缺一流的谋士。孙乾、糜竺、简雍都是二流人才。刘备颠沛流离,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急需有人帮他弄一块根据地。

虽然看上了刘备,蓝色并不主动。相较而言,红色喜欢毛遂自荐,蓝色喜欢等待伯乐。《三国演义》里徐庶出场,狂歌于市,引人注目,长铗归来兮,是典型的红色作派。

不主动,不意味着不行动。他的长辈司马徽、好友徐庶分别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司马徽说:“此地有卧龙、凤雏。”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去见他,不能召唤他前来,将军你应当屈尊去拜访他。”

对刘备而言,一个一流的谋士实在太重要了。所以,黄色的刘备以当时天下英雄的人望,正部级的职位,四十八岁的年纪,不惜放下架子,三顾茅庐。

一顾没见着,卧龙岗上遇诸葛亮好友,受了一番打击。

二顾只找到他弟弟诸葛均,声称哥哥不知去向。

其后,刘备挑选良辰吉日,斋戒三天,熏沐更衣,三顾。人倒是在,可惜高眠未起,刘备不敢惊动,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醒来又自吟诗,等到童子通报,还不肯见,先要入内更衣。总算落座,又几番推托才道:“愿闻将军之志。”

这既要刘备三顾,又要刘备立等他睡觉,听他吟诗,等他更衣,其实都是蓝色的考试。如易中天所说:“(诸葛亮)绝不肯随便地以身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若能通过层层考察,就容易打动蓝色。

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先帝(刘备)不顾虑我出身卑微,见识短浅,自己屈尊,三顾茅庐,向我征询天下大事,我因此感动奋发,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尽力奔走效劳。”

再来看永安托孤,黄色如何第二次俘获蓝色下属的心。

刘备临死前,把诸葛亮从成都招到永安,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完成统一大业。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器,你可以取而代之。”

黄色的刘备很懂蓝色的下属,他越是信任,越开诚布公,蓝色越会从内心深处报答知遇之恩。

果然,诸葛亮感激涕零:“我哪敢不竭尽全力,忠诚坚贞,至死不悔。”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将复兴大业托付于我。接受遗命以来,日夜忧叹,唯恐托付的事不见成效,有损先帝知人之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出祁山,蓝色性格改变计划太痛苦

隆中对。

刘备问:“汉室衰败,奸臣窃国。我不顾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伸张大义于天下,可是智谋短浅,屡受挫折,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但我壮志未息,你认为应该怎么去做?”

诸葛亮的回答可以分四段:

“曹操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而令诸侯,我们实在不是对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代,地势险要,人民依附,我们一时半会儿也打不过,但可引为盟友。”

“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刘表无力守护,这大概是上天送给将军你的,将军可有打算?没打算你来这里干吗?益州天府之国,高祖借此建立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割据在北,大家渴望明君——也就是将军你啦。”

“将军你是皇室后裔,信义闻名于天下,招纳英雄,思贤如渴,如果能占有荆州、益州,交好氐、羌,安抚夷、越,对外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

“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分荆、益两路,一路出宛城、洛阳,一路出秦川,讨伐曹操,然后可成大事。”

刘备说:“好!”

隆中对四段论,深刻反映了蓝色对大局的精准把握和深思熟虑。第一段,实现;第二段,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实现;第三段,继续与孙权结盟,部分实现,交好氐、羌,在北伐中部分实现,安抚夷、越,七擒孟获,实现。只有关羽失守荆州,在意料之外,导致第四段无法实现。

隆中对计划的是荆州、益州两路北伐,可荆州早丢了,只有西南一地,拿什么跟曹魏整个北方的兵力、粮草储备竞争呢?一路向北,如何能让魏国顾头不顾尾,应接不暇呢?

从这点上来说,北伐曹魏,六出祁山,是蓝色的战略错误。明明执行不下去的战略,为何还要执行,不知变通,是蓝色的问题。为什么诸葛亮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原因可能有两条:

一、蓝色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不惜自己肝脑涂地,不惜耗尽蜀汉资源,不惜益州疲惫不堪,不惜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也要实行先军政治。

二、要蓝色改变计划实在太痛苦了。临时出现的差错,刘备的实践也证明荆州不这么容易拿回来,该怎么办呢?改变计划?不,不,不,太痛苦了,他勉为其难把计划修正了一下,从荆、益二州,改成益、凉二州,然后写下《出师表》,决意北伐。

结果是:蜀汉灭亡之前,将领的报告是,当地百姓面有菜色。而蜀汉投降时,竟以九十四万百姓,养着十万将士、四万官吏!虽然有刘禅、姜维的问题,但究其根源,与诸葛亮的北伐策略不无关系。

蓝色有计划性不错,错在宁求稳,不求变。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红+黄性格)建议带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袭长安,由诸葛亮率大军自斜谷赶到长安夹击。

诸葛亮认为太危险,成功率不高,不如从平常的道路前进,稳稳当当取得陇右。所以不采用魏延的计谋。

其实这条奇计是有可能成功的。从历史看,这是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翻版,韩信成功了。

红+黄的魏延愿意通过挑战和冒险获得成功,而蓝色谨慎,讲究计划性,不愿出险招,希望有十全必克之道,却忘了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

当时形势,东汉十三州,魏九吴三而蜀一,魏强而蜀弱,蜀国后劲不足,又是远道而来,利在急战、速战,出其不意。不出奇计,怎么可能成功?

后来,碰上司马懿这个忍耐力超强的黄色,只一招:守,一个字:忍,诸葛亮就拿他一点办法没有。

诸葛亮挑战,司马懿不想战,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妇人的衣饰,要是红色早就跳起来,可黄色的司马懿居然还是不战,拖啊拖,把诸葛亮拖死了。

挥泪斩马谡,看蓝色性格的公平观

诸葛亮的领导力也来自他的个人操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更大的魅力来自于他蓝色严肃的一面。按常理,严肃并不讨人喜欢,但诸葛亮治国法令严明,赏罚公正,无恶不罚,无善不赏。

蜀汉之内,大家都敬畏、爱戴诸葛亮,刑法政令虽然严厉,但无人怨恨,为什么呢?因为他公平。

蓝色执法,讲究公平公正,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对得起当时的评价,对得起历史的考验。

但优势过了头,就是过当。蓝色忘了一点,执法是公平公正了,可人才也荒废了。挥泪斩马谡便是一例。

马谡失街亭众人皆知,战前他签了军令状,诸葛亮决定将他斩首示众。

当时蒋琬大叫刀下留人:“现在天下未定,而杀死智谋之士,难道不是很可惜吗?”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能够取胜,在于他执法严明。如今四海分裂,兵革方兴,如果败坏法令,拿什么来讨伐贼子呢?”

蓝色大概以为,正因为我待你像儿子,所以我才要更严格地对待你。这样,别人才不会说闲话,依法治国的理想才可以推广开来,复兴大业才可以实现。

马谡临刑前写信给诸葛亮:“明公你把我看作儿子一般,我也把明公你看作父亲一样。希望你将来能任用我的儿子,使平生之交不负于此,我虽死而无恨。”当时十万之众,为之流泪。诸葛亮亲自祭奠马谡,对他的儿女跟马谡还活着一样。

黄色才不会这样做。

啥叫杀鸡给猴看?

看黄色的曹操,当时下令,士兵不可践踏麦田,违令者死,骑兵下马,以手扶麦而过,不料曹操自己的马突地闯入麦田,大家说,刑罚不适用于尊者。曹操说:“我自己制定法令,又自己违背,何以服众?”于是拿起佩剑,割下头发,代替首级,放在地上。

啥叫刀下留人?

曹操早期对将领非常宽松,甚至叛变的将领毕谌、魏种,不仅留下了脑袋,还升官当上了太守。东吴将军翟丹畏罪逃亡,投奔魏国,孙权(黄+红)下令:“从今往后,将领三次犯重罪,然后才治罪。”

为啥?人才啊,哪能说杀就杀?

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败一仗,就杀一将,哪还会有什么人才能剩下?

再说,蜀国本来地方就小,人才就少,哪够诸葛亮杀的?

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也因用人不当,指挥不明,申请自贬三级。蓝色不推卸自己责任,严格要求别人,更严于律己。他公开表示“这次失败,责任在我”,为什么呢?为了向蜀国上下表明,不管是谁,犯了错都要受到惩罚。

后来赵藩在成都武侯祠题词:“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正是指出宽严之间,审时度势很重要,而这,正是黄色的优势,蓝色的局限。

事必躬亲,蓝色性格容易过劳死

最容易把自己累死的,是黄色和蓝色。黄色因为对于成功的迫切渴望,日夜工作;而蓝色因为太关注细节,又不放心给别人做,事必躬亲。

诸葛亮曾经自己校对簿籍,主簿说:“治理国家应该按照制度,上下职权不可混淆。如果每件事都想自己干,辛劳艰苦,形神交困不说,也将一事无成。所以丙吉不问死人而忧心牛喘,陈平不肯知道国家钱谷数目,他们真是懂得百官各司其职。现在明公你治理国家,亲自校对簿籍,终日流汗,不是太辛劳了吗?”

诸葛亮认错,但终究不能改正。《三国演义》里加了一句:“我不是不知道。只是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像我这样尽心。”说到了点子上,蓝色还真是不放心啊!

这里,杨颙举了丙吉(红色)和陈平(黄色)的例子。丞相丙吉出门,碰到路人斗殴,死伤横道,丙吉不闻不问,又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车,派人去问:“赶牛赶了几里路了?”下属很奇怪,丙吉解释说:“民众斗殴,自然有地方官员处理。现在是春天,牛走不远的话,不该喘气,那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三公掌管调和阴阳,是我的工作。”

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要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说不知道,又问:“一年钱粮收入开支多少?”周勃还是答不出来,汗流浃背,惭愧不已。然后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官吏。案件问廷尉,钱粮问治粟内史。”文帝问:“如果各有主管,那么你主管的是什么事情呢?”陈平说:“宰相的职责,辅佐天子,对外镇抚诸侯和周边国家,对内使百姓亲近依附,让卿大夫各尽其职。”文帝很赞赏。

当然,陈平、丙吉时逢天下太平国家无事,但红色和黄色即使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想来也不会亲自校对簿籍,这就是性格上的差别。

诸葛亮生前,有使者来魏营,司马懿问:“诸葛亮生活起居怎样?吃多少饭?”“三四升。”三四升约等于现在的一斤,按当时的标准,士兵一人一天大约在七升,二斤左右。

又问政事,回答说:“凡处罚二十以上的都亲自过问。”后来司马懿告诉别人:“吃得少,管得多,诸葛亮怎能活得长久。”

自己把自己给累死了,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可以说是不负责任,抛下统一大业的职责。

事必躬亲不仅累垮自己,也压制了他人的积极性,剥夺了他人的成长机会。

永安托孤之后,刘禅双手一摊,把一切政务交付:“政事由诸葛亮决定,祭祀由我负责。”诸葛亮呢?认为刘禅不熟悉政事,总领内外,事无大小都亲自决断。

蓝色老板喜欢事必躬亲,不会放手,还喜欢越俎代庖,似乎什么都抓在自己手里,才能保证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他们最应该学习的,就是授权。

所以他从建兴元年一直管到十二年,从刘禅十七岁管到二十八岁。诸葛亮曾经夸奖刘禅的智慧与气度,超过期望,但你不给他机会学习,再聪明,他永远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首先也是他的责任。诸葛亮之后,蜀汉算得上人才的,就只有蒋琬、费祎、姜维。

王夫之就批评过诸葛亮:“勤于耕战,明察法令,但对培养人才的道理,从未提过。”

这还不算,因为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格魅力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色彩,事必躬亲、日理万机居然成了中国历代的宰相标准,遗祸千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