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才有“疗效”

田甜在一所中学当高中一年级的政治老师,同时兼班主任。刚开学没多久,她发现很多学生还无法适应高中的生活。因为她刚生完宝宝,便决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导一下自己的学生:“你们可能不知道,刚出生的婴儿初次吮吸母乳,往往会出现腹泻的症状。一天2~3次或者多达7~8次不等,其实这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腹泻,父母不必过于担心。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现象会自动消失。你们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生活方式、学习方法可能都会和以前不一样,肯定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就像婴儿的这种生理性腹泻一样,你们的不适应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大家不要心急,过段时间,自然都会好起来的。”听完田老师的教导,下面的学生一脸茫然。

刚成为母亲的田老师对婴儿的事情自然十分了解,也很感兴趣,但那些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谁会对这个事情感兴趣呢?田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导学生,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忽略了学生的爱好与需求,造成的结果就是对牛弹琴,毫无效果。我们教导的目的是为了把话说到对方心里,所以,一定要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做到对症下药。

有位事业蒸蒸日上的艺人受某传媒公司老总的邀请给自己的员工做一场励志方面的演讲。了解到这些员工的年龄大多都在30~40岁,这位艺人便这样讲道:“我的一位朋友,年龄和大家都差不多,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状况。去年,他的母亲得了癌症,医生建议化疗。化疗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用进口药,一针2万,副作用小;另一种是用国产药,一针1000多,可以用医保,但副作用比较大。我的这位朋友虽然很孝顺,但经济基础不行,就决定用国产药。半年后,化疗没效果了,医生又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是通过吃中药进行保守治疗,但会疼到死;另一种是通过国外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每天一片,每片1000.全部自费。为了化疗,朋友已经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这次,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被痛苦地折磨着,还哭着跟我说:‘我现在真是太后悔了,当初不该贪玩,要是多挣点钱,多存点钱,母亲也不会遭受这个折磨了。’”一段话说下来,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

如果这个艺人的演讲是给在校的大学生讲的,肯定不会起到什么震撼的效果,因为他们都还年轻,父母也都很健康。30~40岁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已经开始接触父母年迈、体弱多病的残酷现实,听到这样的演讲便能够感同身受。能让对方感受到切肤之痛,自然算是对症下药。

自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以来,其话题的热度从来就没有减弱过,特别是在像北京这样的“重灾区”。有位学者受邀来北京做学术报告,说道:“早上起来推开窗户,发现北京消失了。第一次来北京时,我还和朋友开玩笑,偶尔在雾霾天里呼吸一些充满了酸甜苦辣的空气,也是一件蛮好玩的事情。朋友听完,并没有笑,我还嫌他们不懂幽默。今天早上真正见识了雾霾之后,特别是看微信朋友圈里调侃雾霾的段子和玩笑时,我突然感觉自己没有一点想笑的意思,反而觉得大家都有点冷血。雾霾在短期内可能对人的影响不大,但待在雾霾中时间久了,人均寿命就会打折。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也是伦敦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当时的人均寿命创下了英国历史上人均寿命最短的纪录。高房价或许影响的只是部分人,但雾霾,谁又能躲避呢?”听完学者在学术报告前的这段话,听众报以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如果在福州、三亚这些空气质量本身就很好的城市讲雾霾,估计没有几个人愿意听。但在北京、石家庄、郑州这样的雾霾重灾区,演讲者只要稍微提到这样的话题,不管观点是否新颖,都会引起热烈的共鸣。所以说,说话要因地制宜,了解听者的身份和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选择主题和素材,这样的话才能进入到对方的耳朵里,融化在他们的心里。

总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但会说话、能把话说到点子上的人都是会琢磨听众的高手。先了解对方,再对症下药,效果自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