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克强博同情

在说服别人的时候,适当示弱,可以博取对方的同情,从而让说服变得更加顺利。那么,为何示弱就可以博取同情,并增强说服力度呢?这是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同情天性。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最大的恶棍,严重触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的确如此,人们总会对别人的命运产生兴趣,不论是别人的幸运还是不幸。当一个人亲眼看见或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心中就会产生怜悯或同情。这种情感并非只专属于善良之人,也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哪怕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一样具有同情心。

在与人沟通时,要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利用人类普遍具有同情心的天性,想方设法引导对方与自己产生同样的感受,就可以达到让对方产生同情心的目的。一旦博取了对方的同情心,事情就会顺利解决。因为,对方已不在心里对我们设防,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动用智慧,以巧妙的方式将我们的想法灌输给对方,进而让他们接受我们的建议,以达到说服的目的。

一个山区的小女孩,被人拐骗到了广州。当天夜里,天空下着小雨,这个小女孩战战兢兢地待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突然,房门被推开了,一个中年男人走了进来。当时,小女孩非常害怕。不过,她很快就恢复了镇静的神态,并亲切地喊了一声“伯伯”。中年男人听到这一声“伯伯”,整个人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定在那里。

小女孩接着又小心翼翼地说:“伯伯,我一看您就是个好人,您的年龄和我爸爸差不多,可他的命却要比您苦多了。他在乡下种田,去年栽秧时因为天气太热而中暑了……”小女孩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最后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中年男人听完小女孩的讲述,沉默了一会儿,红着脸对小女孩低声说了句:“谢谢你,小姑娘。”然后便离开了。

这个故事中的小女孩很聪明,在面对强大对手的时候,用苦难强化自己的弱小,以达到激发对方对其同情的目的。她用一句“伯伯”,立马将两个人的年龄拉开了距离,同时,也让对方想到自己那个同样处于花季的女儿。于是,同情的种子便开始在他的心里萌芽。接下来,小女孩又不失时机地用一句“好人”给对方戴了一顶高帽子,以此引导他将自己与“好人”并列。另外,她用“我爸”和那位中年男人对比,再次让对方的同情心理得到强化,从而逃脱了一场劫难[此书分享微信wsyy5437]。

同情心是人类客观存在的天性,因此,以弱克强博同情的技巧是很值得人们尝试的说服技巧。

乔治·H.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写道:“要同情某人,就必须有与另一个人的态度相应的一种反应。如果没有这样的反应,人就不能在他自身唤起同情。另外,如果那个同情者要在他自身唤起这种态度的话,还必须有合作,有被同情的应答。”由此可见,当我们想说服对方时,就有了一种与之合作的需求,我们可以利用人与生俱来的同情心,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去唤醒对方的感受,让他们与我们共同进入同一个情境,通过想象来感受我们同样的感受,进而对我们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

说服他人说简单也挺简单,说复杂倒也很复杂,关键看我们如何面对被说服者,如何从有利于达成我们目的的出发点来进行说服。生活中,很多人都懂得利用他人的同情心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或许有人会说,最看不惯别人装可怜的样子,事实上,在某些时候,装可怜会帮我们大忙,特别是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