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曲解,化干戈为玉帛

在交际场合中,交际双方或第三者由于彼此言语、习惯、风俗等不同,常常会说出一些让大家感到惊讶的话语,或者做出一些怪异的举止,从而导致难堪和尴尬场面的出现。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可以采用故意曲解的办法,即装作不明白或故意不理睬他们言语行为的真实含义,而从善意的角度做出有利于化解尴尬局面的解释。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大家见面后都很亲热,聊得也十分开心。这时,一位男士对坐在旁边的一位女士信口开河地说:“你当初可是主动追求过我的,现在还有想我吗?”按理说,在这种老友久别重逢的气氛中,开些类似的玩笑,虽有不妥,但也无伤大雅。但这位女士由于某种其他原因,竟然脸色一变,气呼呼地说:“你神经病呀!谁会追求像你这种心理龌龊的人。”她声音很大,在场的人都惊讶地看着她,觉得很尴尬,场面也一下子冷了下来。

此时,另一位女士站了起来,笑着说:“都已经5年了,咱们小妹的脾气还是没变,她喜欢谁,就说谁是神经病,说得越厉害、越让人受不了,也就表明她越喜欢。你们说,我说得对吧?”一番话,让大家都回想起大学的美好时光,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开起玩笑来,一场风波也就这样被平息了。

在这个事例中,批评哪一方都显得不合适,只会加剧矛盾的激化,破坏聚会的气氛。这时候另一位女士从善意的角度出发,对双方的语言做出“歪曲”的解释,故意把第一位女士的话理解为是一种“喜欢”,引导大家回忆大学的美好时光。在这样的气氛中,大家很快都忘记了尴尬和不快,原本尴尬的场面也就烟消云散了。善意的曲解并非单纯地和稀泥、捣糨糊,而是弥补别人一时的疏忽,消解他人心中的误解和不快,进而保证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因此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圆场技巧。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还可以看出,在交往中遇到尴尬的场面时,准确把握双方的心理,然后运用说话的技巧,并借助恰到好处的语言及时出面打圆场,化解尴尬,是十分重要且宝贵的。

说到揣摩心理,靠故意曲解打圆场,就不得不提冯骥才的《好嘴杨巴》里面的一个经典片段: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在场众官员吓蒙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

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要不哪会有这大的火气?可这样,难题就来了——

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明白过后便想,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作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便说:“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

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什么?傻啦?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