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今天你所做的努力,都将使你的明天变得更好。

——拉尔夫·马斯顿

我从没想过要把说话当成毕生的事业,也未曾料想自己会成为谈话的布道者。经过多年的观察、经验积累和研究,不知不觉我走到了这里。所有这些都使我相信,谈话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在一些人,包括我的记者同行们看来,可能有点天真得无可救药。总的来说,我们新闻界的工作者是一群非常愤世嫉俗的人。我们天天报道人性的丑恶:欺诈、腐败、暴力、战争、疾病。我们对政治持怀疑态度,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幕后“看香肠是怎么做出来的”。

但在可怕的灾难发生时,比如飓风卡特里娜或海地地震,如何从这些悲剧性事件中去发掘并呈现人性的因素也是我们的工作范畴。我们去跟那些心灵遭受创伤的人、受灾的人交谈,并试图从大量庞杂的信息碎片中提取出一个清晰的故事,好让观众和那些在悲剧性的灾难中被彻底改写了命运的人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

我的记者生涯开始于1999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正在变得越来越糟,人们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已经越来越疏离,既不了解彼此也不再信任彼此。

生活中,虽然高科技元素的应用日新月异,已经霸占了我们的手掌和口袋,但并没有改善这种状况。不过,我并不想把这个问题归罪于智能手机的流行。我也不想把问题怪罪到社交媒体上,尽管它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幻觉:线上的交流跟面对面交谈是一样的。还有那些电视台的权威专家,虽然他们把每个不是问题的问题都变成政治争论的做法可能会把社会分化推向更极端的方向,但那是他们的生存手段,我也不能怪他们。

坦白地说,我无法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缺失怪到任何人或任何事头上。因为谁也无法说清什么才是罪魁祸首。不过幸好,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让我们开始交谈吧。

对话的缺失正在摧毁我们的社会,损害我们共有的人性。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咨询了各个领域的专家,阅读了无数的科研报告。我吸收了大量令人吃惊并具有启发性的信息,但在所有这些中,有一项研究结果一直让我忧心忡忡:年轻人的共情能力正在迅速退化。

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同情心的人会说“我为你感到难过”,而具有同理心的人则会说“我能感到你有多难过”。同情心让你把自己区别于其他人,让你把他人看作“别人”,它往往能引发怜悯之情;而同理心则迫使你感觉自己与他人息息相关,从而认识到我们都是人,人类共同的挣扎、抗争是一样的,所有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整体。

有同理心的医生会拥有更健康的病人;

善解人意的主管

其下属士气更高,更少请病假。共情能力往往意味着较少偏见、较少霸凌、较多慈善行为。共情也是人类道德的基础。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你也一定要懂得推己及人,把“人之所求”演化为“己之所求”。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很多培养共情能力的方法,包括在乐队担任乐手或多读些小说,但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与人交谈。好的谈话不仅能让你了解很多别人的经历,还能对比自己的情况,让你学会试着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如果自己是他,那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至善科研中心是一个致力于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共同构建更有弹性和同情心的社会环境的科研组织,其研究人员建议人们通过人际互动来增加共情能力。他们提供了四种简单的练习方式:(1)积极聆听。

(2)分享他人的喜悦。

(3)寻找与他人的共同之处。

(4)注意观察面部表情。

想要同时做到这4点吗?交谈就可以。

最好的谈话通常发生在两个彼此在意的人之间。在意的定义是指会仔细考虑自己所说的话对另一个人的影响,从而避免令人不快或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言语或行为。这不总是很容易做到——社会科学家们说自恋主义文化正在死灰复燃,所以我们必须一起努力,一起行动起来,从设身处地多为别人着想做起。

总而言之,我在本书中提供的那些交谈技巧和策略都服务于一个根本目的:让你学会在交谈时考虑别人的感受。因为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谈话更好地进行,也有助于改善你的人际关系。而我希望这一切能带给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关注他人的感受能帮你提高交谈技能。早在多年前人们就发现,志愿工作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献出一点时间来帮助他人已经被证明可以减轻人的孤独感,消除抑郁症。

科学家还发现,助人能带来快乐,而做慈善事业则能让人更加健康。

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每年做志愿工作的时间超过200个小时,能显著降低患上高血压的风险。另一项研究显示,经常做志愿者的人寿命更长。

那么,既然志愿者工作可以预防疾病,为什么大家不都去做呢?请注意:这些益处只有自愿去做志愿者的人才能体验到,只有在奉献中感到快乐的人才能得到这种福利,如果你只是因为工作单位要求你每年有多少志愿工作时间而去当志愿者,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同样,交谈也是如此。你在与人交谈时,必须带着真诚地想去了解和理解别人的愿望,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你跟一位同事交谈,只是希望让这个人喜欢自己,这样可以提高自己在公司的声誉,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希望了解他,那么谈话的效果也不会好。动机不同谈话的效果截然不同。

如果不是因为我深信获取信息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交谈能为迥然不同的社群搭建沟通的桥梁,我不会直至今日仍在从事新闻记者的工作。我全心全意地相信,现在机会的大门正在对我们敞开,我们能抓住它让世界变得更好。实现这样的目标只需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跟你的邻居说声“你好”。

让我们放下手机吧,哪怕就一小会儿,走出去,找个人谈谈。如果你能去聆听别人就更好了,人们会让你大吃一惊。他们会让你开怀,让你茅塞顿开,有时甚至把你惹恼。只要你不再像往常一样把那些肤浅无聊的闲扯误认为是真正的谈话,你就永远都不会觉得谈话很无聊。

不管你的下一次交谈将在何时发生,我真心希望那会是一次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