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从不同角度重新定位自己

第一节解析九型人格的人际交往与社会互动

在我们心底其实愿意与人交往

1“人格盾牌”到底是保护伞,还是重担

人格面具是心理学大师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人格最外层存在着一种掩盖真我的假象。戴着人格面具的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期望行事,故行为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可能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约会女孩子时,她的第一反应是答应你,可是快要到时间的时候她却发一个短信告诉你她去不了;你的员工当面对你唯唯诺诺,背后却说你坏话;有些人答应得好好的事情,却会出尔反尔。如此等等,其实都是用人格面具掩盖了真相。

其实人格结构中还有一层东西,在真正人格的外层,同样是掩盖真正的人格,但不同于人格面具,我们把它称为“人格盾牌”,它虽然也在人格的外层,但要比人格面具更隐蔽一些,它也许位于人格面具之后,也可能是和人格面具交织在一起。

我们是在对自己的反省过程中发现这个人格盾牌的。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擅长与人交往。思考的结果很可能是——我不愿意与人交往。

进一步的思考是,到底是因为不愿与人交往导致我们不擅长与人交往呢?还是不擅长与人交往导致我们不愿与人交往?

结论是:我们并非真的不愿与人交往。

原因是:第一,我们也有几个知心朋友,我们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同他们交流我们自身并没有什么心理障碍;第二,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朋友多、而又擅长交际的人。

其实仔细体察一下容易发现,我们内心深处有同别人交流的欲望和需求,我们其实是在压抑自己同别人交流的需求。当这种压抑习惯成自然了,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了,就以为自己不喜欢和人交往了。

而压抑自己的这部分人格,就是人格盾牌。

不同的人,他们的人格盾牌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作为一个内向性格者,他的人格盾牌是逃避型的。

逃避型的人格盾牌就像一个蜗牛壳,盾牌一旦形成,为了使自己免于受到外界的伤害,一个人就会尽量避免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蜗牛壳”的形成与内向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小时候容易害羞的人可能也容易形成这种性格。幼年时在人际交往中遭受的挫折与伤害,也与“蜗牛壳”的形成有关。

人格盾牌还有其他类型,外向型的人容易形成圆滑世故型的人格盾牌。我们可能都会在无意中伤害别人,同时我们可能也都有过热脸碰到冷屁股的经历。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这个“人格盾牌”在起作用。人并不邪恶,他们只是自私。同样,在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是有意要伤害他人,他们只是在保护自己。

总的来说,人格盾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在社会化程度较深的时候形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同时还要把自身不够美好的一面隐藏起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的伤害。前者形成了人格面具,后者形成了人格盾牌。

2你经历过这些人际交往障碍吗

由于人的气质、个性等特点不同,表现在人际关系中也有不同的类型。人际交往中难免会有各种障碍,大部分是由于性格偏差引起的。比如,比较常见的有这些:“反现状性格”、“边缘性性格”、“戏剧性性格”、“自恋性性格”等等。那么,看看你是更倾向于哪一种性格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的。

(1)“反现状性格”。

反现状性格特质很容易对现状产生不满,生活中难免的小摩擦或是不如意都会让他们抱怨连连,仿佛全世界都对不起他们。感觉“处处碰壁”的反现状性格者很容易情绪不稳定,很难克制自己一时的冲动,也很难有热情长期去从事同一件工作。

建议:当有不如意时,就适时换个环境,转换并缓和一下起伏的心情。

(2)“边缘性性格”。

边缘性性格特质的人好恶相当明显,对喜欢的人或事物可以紧抓着死缠不放;对不喜欢的人或事物,则是极端厌恶,甚至展开毁灭性报复。尤其是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能让别人得到。所以边缘性性格者也是情杀事件的高危险群。

建议:感觉自己的想法和旁人迥异时,静下心来,思考并询问对方为何如此做。

(3)“戏剧性性格”。

戏剧性性格特质的人喜欢享受掌声,害怕寂寞。也非常在意旁人对他们的意见、看法。他们喜欢尽己所能地去表现自己,也喜欢站在领导位置,对他人有支配欲,容易对人颐指气使;有时过于相信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周围形势,常得罪朋友而不自知。

建议:充实自我的专业技能,自可相得益彰,旁人对你也会由衷地心服口服。

(4)“自恋性性格”。

自恋性性格特质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旁人甚至包括情人都只能算是绿叶,是陪衬点缀,很难有对等关系的存在。在自我优越感的意识作祟下,讲话自然高姿态,对任何东西都喜欢指指点点,也就无法忍受旁人对他们权威的挑战。

建议:自恋无可厚非,可以多点自我解嘲式的幽默,记得尊重他人才能双赢。

3性格的差异不是人际交往的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是受环境、教育、实践等条件影响所形成的。人的性格之所以不同,正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所经历的实践不同而造成的。那么,当我们与一个性格不相同的人打交道时,或者和一个性格很特殊的人相处时,我们就应该了解一下他的性格形成的原因。假如你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的人,遇到的是一位沉默、呆板、孤僻的人,你应该多和他交谈,或者侧面调查一下,你可能会了解到他个人生活经受了许多坎坷和磨难,甚至曾经受过严重的精神打击,或许你就会更多地理解他、体谅他、同情他,从而乐意帮助他。而对方会十分感激你,愿意与你交往,成为朋友。

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人之间闹别扭,既不是因为思想观点上有分歧,也不是由于他们道德方面的毛病,只是因为性格上有差异。有的人性情沉稳,做事踏实认真,对咋咋呼呼、毛毛草草的人可能看不惯;有的人果断泼辣,与优柔寡断、缠缠绵绵的人可能合不来,这种“看不惯”与“合不来”,虽说只是性情不合,但这个问题不能忽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夫妻因为婚后发现性格不合,相互之间感情难以相处,很是痛苦,有的最终不得不分手;有的人因同事之间性格不同而搞不好团结,工作上不能合作;有的人谈生意,因为没有耐心和对方一个慢性子的人洽商,可能失去一笔好买卖。许多事实都说明,一个人能否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不仅会影响他的生活,还会影响他的事业和工作。因为,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性格不同的人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往往不同。因此,要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得来,就要善于在不同之中发现共同之处。

人与人之间,不仅有体貌上的生理差别,而且有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上的差异。性格是心理差异的核心特征,人与人的不同,明显地表现在性格的不同,世界上找不到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正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这是必须承认的。承认人与人的性格有差异,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就可以消除由于性格差别而产生的“不习惯”、“合不来”,就会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就会在不同性格的人之间,减少一些反感和厌烦情绪。

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在一起,由于差别明显,双方都会发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不足的一面,只是每个人的缺点和不足表现不同。正确的态度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而是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充分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比如,性子急的人,不要看不惯性子慢的人,而是要看到性子慢的人考虑问题有时可能很周密,处理事务很谨慎稳重。性子慢的人也不要讨厌性子急的人,要看到性子急的人做事往往热火朝天,麻利痛快,有较高的效率。这就是说,与性格不同的人相处,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大家能和睦相处,而且会相互补益,不断完善各自的性格。

一个人能不能和人相处融洽,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如果两个人不能很好相处,有时问题可能主要在对方,有时问题恰恰就在自己身上。因此,要严于律己,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比如,你和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人处不来,可能是由于你的性情孤僻,假如你与一个性格细腻、慢条斯理的人不相投,也可能是你性格粗暴急不可耐。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与他人合不来,不能只怪别人如何如何,有修养的人总是能先检查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找出自己的缺点并改正。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而且也会感化对方愿意和我们相处,成为知己。

总之,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要承认差别,区别对待;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对别人要宽宏大量,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努力养成良好性格。这样,当我们和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时,也许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4“三步骤”助你跨越性格障碍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和谐、美好。然而,要实现这一愿望并非易事。除了上面常出现的性格障碍之外,还有一些我们预想不到的障碍存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跨越障碍来建立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呢?下面三个步骤,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步骤一: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性格。

唯有看清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才可以知道要跨越的是什么;只有知道自己应该跨越什么的时候,才可以进一步地去跨越。我们要学会和别人比较,去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对症下药。如果只是井底之蛙,只会看见头顶的一片圆形的天空和一个渺小的自己,谈何障碍,谈何跨越。

步骤二:要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分析。

比如自卑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少许的自卑会给人前进的动力,让人避免自负;但是过度的自卑会使人变得消极,认为自己很没用,然后慢慢地对生活失去信心。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性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再决定是否需要跨越,要跨越到哪里为止。

人的性格无论是老实还是活泼,都各有各自的优缺点,都有自身的价值。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要充分看到自己的优势。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不要畏缩。

步骤三:要坚持不懈。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易。”但俗话也说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既然是一件难事,那么我们只有痛下决心,从一点一滴做起,行为成习惯,习惯成性格,才可以跨越这条天堑,才可以在最后时刻自信地说:“江山易改,禀性可移。”

尽管性格千姿百态,但尽量扬长避短,努力跨越性格障碍,这人生之路,也会变得顺畅许多了。这样我们会多一份成功,少一份失败。也只有跨越性格的障碍,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让人际交往收放自如

1性格内向者的肺腑之言

一位性格内向的人这样说道:“我的确不知道生存的意义何在,但并不代表我厌倦世俗。对于任何人和事我都没有兴趣,外面的世界对我而言很难适应,所以我宁愿躲在家里,每次在外办公回家我都有一种卸掉包袱、如释重负的感觉。放假的日子,我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一定要留在家里,无论如何也不肯出去。我最怕的是人,我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所以为了逃避与别人比较高低,我在尽可能范围之内都避免与别人接触。我很怕向别人提出问题,我怕被人骂我笨,所以工作上及生活上有许多事我都一知半解,得过且过就算了。可是我又怕别人识穿我的无知,因此我加倍谨慎,避免与人接触。虽然我躲在自己的‘一人世界’里觉得很安全,但同时我也觉得孤独。我向往能多几个好朋友,我希望自己不要这么怕与人接触,我希望可以仔细地去了解自己工作及生活的环境,我希望可以真正地享受人生。”

这是一个性格内向者的独白。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大多数人属于中间型,兼有内倾和外倾的特征。了解一个人性格的内倾与外倾的特点,对于他的性格培养及其使用、发挥其长处、克服其不足都有一定的意义。

许多性格极端内向的人都生活在孤寂之中,他们渴望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一些,可惜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去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假如你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你可尝试运用下面所学习到的内容去帮助他。

2解除人际交往中的自我限制

在人际交往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阻碍我们迈入人际社交网的,正是我们内心的那些恐惧和顾虑。其实无论在外表上下多少工夫,还不如敞开心扉去接受外面的世界来得有效。由于我们对自己设了限制,所以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陷入一些不利的局面中,对这些错误的心理问题要予警惕。要及早发现、帮助我们正确地克服这些障碍,扫清心理障碍,真正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这个难以攻克的难题上收放自如。

(1)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时,便产生一种嫉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3)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会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5)干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私,有一个不愿向他人袒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无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7)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在家庭环境中受到的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自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3规避三种错误的人际交往模式

除了自我心理障碍之外,有些外在体现的人际交往模式也要避免。这些交往模式,不仅局限于自身因素,还有对外界的要求和渴望,只有平衡处理自身与外界之间的关系,才能建立健康的相处模式。下面三种错误的交往模式是我们容易采用的:

(1)怕被拒绝。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中退缩的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担心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时,别人不理睬自己怎么办,或者别人不热情怎么办。当他们忐忑不安、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与人接触时,如果遇到对方大方热情的回应,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对方是同样拘谨的人,回应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热情,他就可能揣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真是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吧。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这类人总是不信任别人,感到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自己不像别人那样狡猾,怕吃亏。与同性交往时,总是在想别人是不是想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与异性交往时,又在想别人对我有什么企图等。

(2)不会说“不”。

这类人常以奉献者的角色与人交往。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例如,你要打乒乓球,那让你先打好了。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反抗与对峙。但是,“乖孩子”在幼年时的心理需求很容易获得满足,只要得到一声夸奖,什么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同样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3)不能没有依靠。

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

有些人可能对某一个人很依赖,也可能非选择性地依赖任意一个人。他过分信赖依赖别人,凡事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从所依赖的对象身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庇护,而自己却从来没有给对方些许的心理支持。如果他只依赖某一个人,就会既不愿意也不允许对方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唯恐自己被抛弃。这种关系的结果是使被依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并且产生一种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而许多心理脆弱者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出现心理障碍。

与人交往是个实际体验的过程。如果有以上这些问题,不妨找心理治疗师,从医患交往开始,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

4消除社交恐惧症五法

社交,是现代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许多性格内向的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会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惶恐不安,并出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说话结巴和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一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症”。如何才能消除这一心理疾病呢?以下五种办法非常有效,不妨一试:

(1)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

例如:将两脚平稳地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下,每天这样做二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2)深呼吸缓解紧张心情。

害羞使人呼吸急促,因此,要强迫自己作数次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3)手握东西寻求安全感。

与别人在一起时,不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聚会,开始时不妨手里握住一样东西,比如一本书、一块手帕或其他小东西。握着这些东西,对于害羞的人来说,会感到舒服而且有一种安全感。

(4)不再回避别人的视线。

学会毫无畏惧地看着别人,并且是专心的。当然,对于一位害羞的人来说,开始这样做比较困难,但非学不可。试想,我们若老是回避别人的视线,老盯着一件家具或远处的墙角,不是显得很幼稚吗?难道我们和对方不是处在一个同等的地位吗?为什么不拿出点勇气来,大胆而自信地看着别人呢?

(5)拓宽知识面打开心扉。

有时我们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我们的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的缘故。假若我们能经常读些课外书籍、报纸杂志、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交场合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我们的意见。这将会有力地帮助我们树立自信,克服羞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