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次成功

(1)

失败只是人生一次机会的错失,100次的失败,只意味着第101次机会的出现。美国畅销书《根》的作者在12年里投了100次稿,第101次终于成功,并使该书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图书之一。成功的意义有时真的不是100.也不是99.恰恰是101.因为100意味着完满结束,99尚欠一分,101恰是一个新的轮回的开始,带有更大的希望与不确定性,有更大的动态和前瞻性。成功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在不断运动中改变环境的突破欲望,人们总是在建立平衡和打破平衡中获得新生。如果100是平衡点,那么101就是突破点。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缺乏的就是那最终的一分突破点,这也许是上帝的启示。

奇峰秀水的雁荡山,在浙江东南拔地而起,绵延数百公里。那层峦叠嶂的山峰,幽暗曲折的洞壁,难以计数的溪瀑,孕育了无数珍奇。在绵延的雁荡山余脉上,坐落着那个名叫泥垟的小山村。

1943年,泥垟村一个叫赵典木的农民,终于在他37岁生日时迎来了赵家的第一个男孩。这让常常在负累中期盼的他终于松了口气,似乎人生的目标已经实现大半。这个晚来的儿子,就是赵章光。

一转眼,赵章光已经13岁了。但家境的贫寒使他发育迟缓,显得比同龄孩子要小一些。懵懂的他是在学校里明白自己的处境的。几个家境好、个子高的男生经常对赵章光侮辱起哄,说他是个“穷鬼”,连一些女生都瞧不起他。面对这种屈辱,赵章光非常想反击,但年幼的他却很清楚:打架?他不是对手。他暗暗地咬牙,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因为这种被孤立的气氛,赵章光养成了内向的性格,他的朋友不多,唯有跟同宿舍的朱建平很谈得来。建平大赵章光一岁,他身材高大,为人厚道,很看不惯那些同学势利眼的举动,经常保护赵章光。这天,上体育课又一次被同学取笑后,赵章光依然没有用武力回应对方的挑衅,他默默回到宿舍里。建平过来安慰他,赵章光沉默了很久,然后抬起头发狠似地对建平说:“建平,我告诉你,总有一天,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要做成大的事业!让别人看看我赵章光不是凡夫俗子!”

虽然在学校被人奚落,但作为唯一的儿子,赵章光在家中格外受到父母的疼爱,这样的反差让他难以忍受。但懂事的赵章光并没把自己受的委屈放在心上,而是觉得愧对父母的厚爱,他应当用尽全力为父母“争光”。年幼的赵章光虽然还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人情冷暖,但学校的遭遇激发了他性格中绝不服输的一面,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争取做出一番事业,报答父母的深恩。

但很快,这个梦想就破灭了。

1958年,15岁的赵章光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乐清县初中。节衣缩食供儿子读书的赵典木夫妇非常高兴,赵章光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但此时正逢残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无处幸免,粮食越来越紧缺,人均全国口粮田最少的温州地区更是雪上加霜,人人都有气无力,患浮肿、肝炎的人越来越多。就连一直专心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赵章光也发现了事情不对:父亲原来精干的面目不见了,一双腿肿得透亮;母亲病倒了,两个姐姐也是面黄肌瘦。看着家里一直没断了送给自己的粮食,赵章光明白了,父母和姐姐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把每人嘴里剩下的粮食都留给了自己,家人却饿得个个得了病!

第101次成功(2)

一向孝顺的赵章光心里像刀剜一样难受,他思来想去,做出了一个决定:退学!尽管父母坚决反对,赵章光还是执意办了退学手续。他不是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厚望,但他说什么也不能用父母的健康去换取自己的前程!赵章光回村当了大队会计。

泥垟村属于浙江省乐清县,位于浙东南,是典型的水乡,一条较大的河从村子中间穿过,河南为“泥前”,北岸为“泥后”,赵章光家位于北岸的泥垟后村。除此以外,还有数不清的细小支流,组成了密布的河网,村民出行多通过船只。不过在那个时代,这可谈不上什么“东方威尼斯”式的浪漫,也还远未能体现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的地缘优势。恰恰因为陆路交通的不便,村民到乐清县城一趟,需要摇一两个小时的船,村子对外阻隔、闭塞,相当贫穷落后,而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赵章光在那里,就是绝对的“大知识分子”了。

当上了大队会计的赵章光每天可以挣6个工分,父亲赵典木却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像原来那样挣满10个工分了,只能挣到8个。但即便这样,赵家的生活困境也得到了明显缓解,赵章光不再需要家庭供养反而可以劳动养家了,父母再不用省出粮食给他吃了,渐渐地,父亲的腿不再肿了,母亲和姐姐的脸色也好了起来。看到这一切,赵章光觉得,自己的选择非常值得。

为人厚道的赵章光干活从不计较什么分内分外,每天到大队上班时,他不仅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还主动帮着“带”自己的泥前村老会计做事,忙前忙后,有什么事招呼一声他马上就乐颠颠地来了。老会计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聪明勤快的小伙子,不仅将自己掌握的会计知识倾囊相授,还帮助他油印报表补贴家用。那时的会计报表都是用油印机自制的,老会计就把这个活儿给了赵章光,除了留一部分给大队自用,剩下的就卖到临村。2毛5分钱一本,虽然不多,对贫寒的赵家来说,也不无小补。

为了帮父亲减轻负担,插秧、割稻、摸鱼、砍柴、烧瓦……赵章光在家什么活儿都干,虽然身材瘦小,但赵章光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整天都在忙碌着。毕竟是读过初中的人,而且脑瓜也活,赵章光做事不仅苦干,也善于巧干,他种的稻子比别人家的更加茁壮,产量也高。公社知道这个消息后,还专门组织临近生产队的社员前来参观。

农闲的时候,赵章光也随着同村人外出做点小生意,贩卖鲜鱼鲜虾鲜蛏等水产。附近的乡邻自然是吃不起的,赵章光便挑着担子到乐清柳市去卖。

本以为脑瓜灵活的赵章光应该是个做生意的好手,谁知恰恰相反,他劳累一路,筋疲力尽,却所获不多。原因就在于他为人太过厚道,不是个狠心赚钱的生意人。他耳根软,心肠又好,别人三言两语几句好话就弄得他面红耳赤,不好意思还价,结果辛辛苦苦挑出去的河鲜往往是低价卖出,连工夫钱也赚不回。

“上温州去!”赵章光一盘算,干脆多花点时间走远点儿。温州城里有钱人多,平常就爱吃鱼腥海鲜,也许能卖出好价钱。“再说了,别人贩卖水鲜货都能赚钱,我不比别人笨,一定也能赚”,赵章光想。

然而事与愿违,聪明和精明是两回事,学习灵光的赵章光做生意却不摸门道。别人一砍价,赵章光就慌张,拉不下脸来还价,结果和在县城一样,还是以赔本赚吆喝而结束。

第101次成功(3)

转了一圈,赵章光又回到田里种稻子。

此时,从各个方面看,赵章光都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像祖辈一样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祖辈一样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像他们一样地按部就班……但只有一点不一样——闲下来的时候,赵章光总喜欢拿着一本《浙南本草》翻看,那是赵家为数不多的藏书之一。家人以为这是赵章光这位“文化人”多年读书留下的习惯而已,但赵章光却似乎从里面发现了更多。

赵章光的父亲赵典木解放前是拔草药的药农,有时也去地主家当长工,恰好那家地主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医生,赵典木耳濡目染粗通医理,加上自己又是搞草药的,就这样积累了一些医疗知识。村民们有病请不起医生,便会来找典木。对跌打损伤、虫叮蛇咬这样的外伤,典木试着用自己采集的草药敷在伤口上,不久病状就减轻乃至痊愈。慢慢地,大家就叫他“赵大夫”了。

在农村,有一技之长的人是很受敬重的。从幼年时起,赵章光就常常看到父亲为别人治病,父亲不要病人一分钱,用的就是自己从山上采的草药,而赵章光也经常陪父亲上山采药。病人痊愈后特意前来感谢或送点鸡蛋之类的礼物时,常使父亲脸上绽露微笑。这情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人生体验。能为别人解除痛苦,受人尊敬,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浙南农村雨水很多,气候炎热而潮湿,乡亲们长年累月在水田劳作,还要上山割草砍柴,或去十多里外的海滩淤泥中捡蛤蜊,脏物浸泡、细菌侵蚀,使得皮肤病的发病率比较高,皮炎、湿疹、牛皮癣、癞疮、斑秃等是常见病。有的病在乡下治不好,还要到县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去治疗,病人既吃苦头又误工。每当此时,心地善良的赵章光就想:要是我有本事,能为乡亲们治病,替他们解除痛苦,该有多好!

渐渐地,赵章光迷上了中草药,用心观察父亲怎样给人治病,当父亲上山采药时,他几乎每次都随行,有时还独自前往;他更长时间地翻看《浙南本草》,还花了很多功夫搜集民间验方,遇有村子里其他通医道的长者给人治病,他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乡亲们患常见病,父亲不在家的时候,赵章光就热心地对症下药,竟然使病人很快痊愈;后来一个社员上山被蛇咬伤,他按偏方敷用草药,病人伤口很快消肿,转危为安。这一切,都使赵章光信心倍增。

渐渐地,也会有人提着番薯、鸡蛋专程来谢谢“小赵大夫”了,还有人主动来找“小赵大夫”看病。被人尊敬、被人信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啊!小时候在学校总被人嘲笑的赵章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做的一切。

封闭的泥垟村还是完全的自然经济,人和人的关系全部依赖“天成”,形成了中国最传统的乡土文化——依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了给养以后,形成了非常朴实、温馨的社会关系。虽然村民们受教育程度很低,但这可以说是“没有文化”条件下最好的文化,他们单纯、朴实,易于信赖别人,也很容易建立起互信的关系。赵章光为他们解除了病痛,他们就对赵章光心存感激,不会去管他是否科班出身,是否具有高深的学历。

《浙南本草》翻得卷边了,自制的煤油灯也经常把赵章光熏得鼻孔黑黑,他开始越来越多地独自上山。此时,对山里的草药出产,赵章光也像父亲一样烂熟于心了,哪里有哪里没有,什么地方出什么药,赵章光已不再需要父亲的指点——“夏枯草”、“紫苏”、“马齿苋”清热解毒、“白山蓟”主治胃痛、反酸,“何首乌”乌发、强筋骨、补肝肾……雁荡山上的主要草药赵章光已如数家珍。

第101次成功(4)

时间过去得很快,几年之后,赵章光也依照普通农家子弟的标准人生道路娶了妻,妻子姓林,名字很有诗意,叫“微云”,而她的为人也像温柔的云一样和煦,小家庭里充满了温馨。一年之后,大女儿“胜霞”降生了,初为人父的赵章光乐不可支,抱女儿逗着玩也成了赵章光工作之余的一件大事,也只有女儿才能让赵章光放下手中总是抱着的厚厚医书。但细心的微云发现,只要一听说谁病了,赵章光会立刻放下女儿,匆匆出门。

不仅如此,微云还发现丈夫的性格有点“怪”,或者说,他和村子里别的年轻人都不一样。别人白天忙完田里的活儿,晚上要么帮老婆照顾家、要么出去赌钱,可赵章光既不关心家务也不爱玩,总在油灯下翻着大厚本的医书,还不停地抄抄写写,积满了一个小本子。他还时常望着门外的山发呆,思绪似乎飘到了很远的地方,微云隐隐感到:他的想法,仿佛不是这个家、这个村子所能局限的……

夏天来了,赵章光又按惯例上山采摘一些清热解暑的药物,准备分发给乡邻。忙碌大半天,采了满满一篮药的赵章光坐在石头上休息。夏天的雁荡山里烟雨迷蒙,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赵章光似乎隐约看到了几个仙风道骨的身影,他们娴熟地采药、问诊、挥毫著书,儒雅谦和的风度令人心驰神往,那不就是传说中的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和李时珍嘛!赵章光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句不知在哪里听到过的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虽然不得已中断了学业,但赵章光上学时立下的雄心壮志却从没有熄灭过,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罢了。可一旦有了机缘,梦想依然会不可遏止地迸发出来。今天的这一幕,似乎是神医们为了“点化”这个有心的年轻人?反正就在那一刻,困扰多时的赵章光犹如醍醐灌顶,这不正是自己一直向往和盼望的吗?做一位名留后世的“良医”……

在旁人看来,赵章光还是和以前一样,每天下田种稻,上山割草砍柴,似乎还更有干劲了。但并不知道他内心的改变。其实,赵章光是为了尽快把所有的农活和杂事做好,就有更多的时间坐在油灯下看书了。

可事情总是不遂人愿。

这一天,赵章光去雁荡山余脉的水网山脚下割猪草,不知触及了什么植物,很快起了一圈红疹,奇痒难耐。他匆匆赶回家,取出一些草药捣烂涂在患处,原本很有把握治好,没想到毫无效果,患处红肿越来越严重,并伴有呼吸困难……赵章光父亲和村里几位懂医道的长者试着治了好几次也不见好转。

眼看情况越来越严重,大队决定:不能再耽误了,赶紧上省城治疗。无奈,赵章光撇下一家老小和有孕在身的妻子林微云,赶往杭州。

那正是“*”最混乱的时期,赵章光在两个乡亲的护送下,穿越狂热的人群,费了不少周折才来到省城杭州。素有“天堂”之誉的杭州也乱得不成样子,住进医院后,赵章光想起一路的所见所闻,还是心有余悸,他非常惦记家里的亲人,希望早点治好病回家。

谁知确诊的结果给他当头一棒,大夫告诉他,他得的是荨麻疹,这病诱因很多,目前病因不明而且很顽固,十天半月恐怕好不了,需要住院慢慢调养。没有办法,赵章光只能安心住下来。

别的病人住院要么聊天要么打牌消磨时间,可赵章光都不感兴趣。天生“劳碌命”的他决不允许自己白白荒废时间,得知短期内出不了院后,他把注意力转到了治疗上。自己本来就对中医感兴趣,现在岂不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于是,医生为赵章光诊断时,他倒反客为主地向医生问这问那;护士为他换药时,他也细心观察每一个步骤,一一记在心里。病房里其他病友的治疗过程,他也都默默地看在眼里,还拿过别人的中草药仔细分析其中的成分。

第101次成功(5)

“赵章光,你哪里是来治病的,简直是来学医的!”一位病友开玩笑道。大家一阵哄笑,赵章光也憨厚地笑了。

外头一片混乱,医院里倒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回不了家的赵章光干脆静下心来看书。除了从家里带来的《赤脚医生手册》外,他又从医生那儿借到了《临床中医学》、《实用皮肤学》等书籍,他如饥似渴地仔细阅读,还认真地做着笔记,很快又积满了一个小本子。

转眼赵章光已住院半年多了,他从家信中得知消息:微云又生了一个女儿,赵章光为女儿起名“胜慧”。离家已久的他归心似箭,可这次的皮肤病非常顽固,赵章光虽然心急如焚,病情却总不彻底见好,大夫告诉他,还要继续住院治疗,半途而废的话前面的治疗就都白费了。赵章光只能耐心等待,好在还有医书陪伴他,否则真不知怎么熬过这段日子。

断断续续住了一年多的院,皮肤病终于痊愈了。由于赵章光的勤学好问,他居然基本掌握了用中西医治疗皮肤病等常见内外科疾病的本领,阅读面的扩大也使他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这一年多的住院,赵章光更加体会到了病人的痛苦,他为人解除病痛的心情更迫切了。

赵章光回到泥垟村,书记和队长非常高兴,赵章光人勤快脑子又灵光,打得一手好算盘,是远近闻名的“铁算盘”,他当大队会计,可真是不二人选。他离开这一年多,书记和队长已经感觉到了诸多不便。

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赵章光提出:我不想当会计了。书记和队长非常诧异,当会计工分高,工作也相对比较轻松,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美差,赵章光居然提出不干了,他到底想干什么?

“响应毛主席号召,做毛主席的六二六战士,当赤脚医生!”赵章光抬头挺胸,意气风发地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

书记和队长被他弄得张口结舌,无法拒绝。微云也迷惑地问:“放着好好的会计不当,当什么赤脚医生啊?你知不知道好多人想当会计还当不上呢!”

“嘿嘿”,赵章光神秘地一笑:“那让他们当去好了,反正我是要当赤脚医生。”

赵章光的坚定是有理由的!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他的保健医生*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段谈话不仅改变了一大批像赵章光一样的农村青年的人生轨迹,也是迄今为止对广大贫苦农民最贴心的一次医疗关护。

“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

“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华佗读的是几年制?明朝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

“脱离群众,工作把大量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难的疾病上,所谓尖端,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病,怎样预防,怎样改进治疗,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少。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最需要的问题上去。”

第101次成功(6)

“城市里的医院应该留下一些毕业后一年、二年的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

这段话一年后被称为光辉的“六二六指示”。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句话温暖了数亿中国农民的心,赵章光正是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如愿以偿,当上了赤脚医生。

比起前两年,赵章光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接触到的病人也更多了。农村里也没有明确的内科外科之分,大家有个头疼脑热、跌打损伤之类的毛病都会来找赵章光。对疥疮、皮癣、急性毛囊炎之类的皮肤病,赵章光算是老手了,他治;感冒、发烧、闹肚子,虽然之前不是很有经验,他也试着去治。那时大家用药少,一片APC或者土霉素就能顶不小的用处,几乎很多病人都是药到病除,赵章光的名气更大了。

和以前一样,赵章光治病还是不收钱。中草药是自己上山采的,而像APC这样的西药一分钱一片,每次用药也就一两片,赵章光觉得这钱没必要收,也干脆白送。但看到病人解除了痛苦,赵章光就有说不出的高兴,自己离“良医济世”的理想似乎又近了一点。

一天,附近常林村一位姓林的女老师推开了赵家的门,一见到赵章光就哭了。赵章光十分意外,忙请她坐下来慢慢说,有什么困难自己会尽力帮忙的。林老师抓住赵章光说:“赵医生,救救我!”脱下了头上的帽子。赵章光一看,林老师头上居然没有一根头发,本来清秀的江南女子这会儿看起来颇有些诡异。

赵章光颇觉为难:“我,我没治过你这种病啊!”

“你会治皮肤病,脱发是属于皮肤病范畴的。”

“皮肤病能治,但脱发我真的没治过。”

“赵医生,大家都说你医术好,你救救我,我不敢出门不敢见人,今天也是从小路偷偷跑来。你救救我吧!”

赵章光有些迟疑:“那我试试?可是我也没把握啊。”

“赵医生,大家都相信你,我也相信你,你就在我头上做实验吧!”

看着林老师信任的眼神,赵章光下了决心:“好,你缺药,我缺头,我们一起配合!”赵章光又仔细看了看她的头皮,“以前用过药的?都是激素吧?”

“是,我也病急乱投医了,可病没治好人却胖了不少。村里的乡亲让我来找你,说赵医生水平高,人也好。”

老实的赵章光还没被人这么当面夸奖过,他两手乱摇:“不要这么说,没有那么好,我尽力,尽力的。”

“谢谢你!”林老师说着就想跪下。

赵章光赶紧拦住她:“这样吧,你经常来,两三天来一次,我一点一点试,不要害了你。”

林老师对赵章光深深一鞠躬,噙着眼泪走了。

此后,林老师隔三岔五就来赵家,赵章光一边翻医书一边小心尝试,古方偏方加上自己的理解对药进行增减,在林老师头上一次次试用。林老师总是很配合,但两个月过去,她的头上却一点动静也没有。

赵章光觉得很过意不去,林老师却鼓励他:“是不是药量不够?赵医生你别怕,尽管大胆试,我不会怨你的!”

话是这么说,赵章光却不敢卤莽,在病人身上试坏了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他从不肯让自己的病人冒险。于是他干脆在自己身上先做试验,一些刺激性大的、有毒的草药,都先抹在自己胳膊上、腿上,有时腿肿得老高,连裤腿都放不下去。微云心疼他,叫他不要弄了,他却叫微云伸出胳膊也来试试。

第101次成功(7)

试来试去,总也没有效果。赵章光也有些气馁了,是不是脱发真的就是无解难题?或者自己根本不是这块材料?不管做什么事,赵章光脑子里都想着治脱发的事,虽然毫无进展,但执拗的天性让他很难说出“放弃”二字。

赵章光心里正在挣扎中,这天家里来了三位陌生的客人——一对老夫妻带着女儿。老母亲也是未语先哭,“赵医生,救救我女儿吧,她不想活了。”

赵章光莫名其妙,转头看看那个女儿,却是一脸麻木。老父亲看着茫然的赵章光,把情况说了一遍。原来,这位叫范海容的年轻姑娘也是一位脱发患者,一年前不知什么原因一头青丝荡然无存,一年来老两口带着女儿到处求医问药,从县城到省城,包括上海的大医院都去过了,没有任何改善。女儿心情本就低落,谁知从上海回家时坐船风大,把假发吹落了,她顿时觉得没脸见人,就要投江,幸亏父母一直守在身边,拉住了她。

说着,范老爹揭掉了女儿头上的假发,果然一个光光的头皮。赵章光走上前去,海容姑娘犹如没有感觉似的,仍然没有任何表情。看着木雕泥塑一般的女儿,范老爹也不禁老泪纵横。

没等范妈妈开口,赵章光已经做了决定:“我不是治头发的,以前只治过皮肤病。你们要想让我治,我一分钱不要,你们两三天来一次,我尽力而为,直到有效果。”

赵章光没想到,他这一句承诺,竟然一下子就支撑到了六年之后。

一向守信的赵章光言出必行,林老师、范姑娘隔两三天来一次,成了赵家的常客。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来找赵章光求治脱发的人越来越多,他仍然一律免费。

赵章光不仅再没有精力帮家里干活,甚至连他日常治疗病人都要加班解决。贤惠的微云从不抱怨,默默承担起了照料家里老小的所有责任。但终于有一天,从不跟赵章光红脸的微云也忍不住冲丈夫嚷了起来:“你可以在自己身上试,也可以在我身上试,怎么能拿孩子做实验?!”

原来,为了保证病人用药安全,赵章光又在以身试药,因为自己身上已经是层层叠叠的旧伤新痕看不出效果,赵章光便在大女儿胜霞身上试起了药,刺激性极强的草药让女儿忍不住痛得哇哇大哭,干完活回家的微云刚好撞见这一幕。看着女儿的细皮嫩肉肿得老高,微云从赵章光手里抢过胜霞,心疼得一边哄一边哭:“人家做父亲的疼女儿还来不及,你可倒好,在女儿身上试这么危险的东西。女儿要有个好歹我跟你没完!”

章光妈妈听到动静赶忙过来看,她知道自己媳妇的脾性,不是逼急了不会这么大声说话。一看孙女肿起老高的手臂,老太太指着赵章光就骂:“作孽哟!作孽哟!娶到这么好的媳妇,生这么好的女儿家,你是要把她们都害死!”说着把胜霞抱进里屋,“来,奶奶看看我儿,我儿不哭了。”木讷的赵章光自知理亏,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微云垂泪不止。

从此,赵章光不敢再在女儿身上做试验,但自己身上却几乎没了一寸好皮肤,到处都是红肿,或者红肿后留下的瘢痕。慢慢地他发现,刺激性大或有毒的药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最大的难题是要掌握分寸,这就好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脱发病人往往毛囊萎缩退化,需要有外来的药物刺激它恢复生长,但这个刺激要适量,如果不足毛囊恢复不了,但如果过量的话又会“烧”坏。

第101次成功(8)

通过无数次的自身实验,除人参、黄芪、当归等传统养血润发的药物外,赵章光大胆在配方里加入了辣椒、生姜和呼雷暴等“猛药”。尤其是呼雷暴,很多病人抹上就溃烂,赵章光便减量,但绝对不停药,他跟病人说:“过敏不要怕,这是药在起作用的标志。你放心,我保证不会出问题。”他的底气,便是来自于在自己身上做的一次次试验。很多病人出现了痛、痒、过敏症状,赵章光都告诉他们坚持住,挺过去就好了,这是药与肌体惰性的角力,一旦药物战胜了惰性就会没事,而且配方中的人参等药是养元的,有抗过敏的功效。

赵章光的判断没有错,他的努力也终于见了成效。这天,赵章光又照例在家摆弄他的瓶瓶罐罐,突然有人破门而入,范海容姑娘欣喜若狂地抓住他:“赵医生,谢谢你谢谢你!是你救了我!我长出头发来啦!”

赵章光闻言也几乎窒息,缓过神来他定睛细看,果然,小范姑娘原本光秃秃的头颅长出了绒绒的新发!赵章光也差点儿掉下泪来:“好!好!”

第二天,小范姑娘和父母带着锦旗,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一路敲锣打鼓来到赵家。沿途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来看热闹,“泥垟有个能治秃的赵章光”的消息传遍了附近的村村寨寨。

慕名而来的人更多了,赵家每天门庭若市,赵章光应接不暇——坐诊、抓药、采药、配药,简直忙得脚不沾地。

见的病例越来越多,赵章光也逐渐摸索出了门道,按毛发脱落的程度可以分为斑秃、全秃、普秃,按照病情的进程可以分为进行期、静止期和恢复期,配合不同的病症和时期有不同的药物治疗。赵章光每天都在计算和尝试各种可能性。

但是,这一次次的试验,对所有病人的免费治疗掏空了原本就不富裕的赵家家底。

看着痴迷的丈夫,微云有苦难言。赵章光是一个对钱心里没数的人,但打理家务的微云却已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配药,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全花光了,又把还没养肥的猪和正下蛋的母鸡都卖了,可日子还是难以为继,最后已借了500元外债。当微云告诉赵章光时,他却轻描淡写的只说了一句“知道了”。看着丈夫埋头在黑色的药水瓶中那“走火入魔”的状态,微云彻夜难眠。

赵章光也很早就醒了,他是惦记着配药的事。好容易想出了一个新法子,他这才意识到微云说的没钱的问题。眼看着试验已经出现了一线曙光,怎么能被钱卡住?他推醒微云说要卖房,“没有别的办法了”。

微云真是欲哭无泪:“你赵家祖上留下的就这三间茅屋旧房,卖了怎么住?”

“老人住一间,我们和孩子住一间,反正非卖不可。”

微云一言不发,家里已经有了三个女孩两个男孩,房子本来就不够住……但是她知道,赵章光决定的事,没什么商量的余地。算是默许了。

那间旧屋卖了1200元,总算解了燃眉之急。赵章光用这笔钱买了一批急需的药材,实验得以继续下去。而一家九口人却挤在两间堆满瓶瓶罐罐的旧屋里将就着。

但没过多久,卖房的钱又用完了。赵章光跟微云提出“卖床”:“微云,你若有夫妻情义,就把床卖了换钱,我们睡地板?”

微云忍无可忍,自己这么多年含辛茹苦支撑着这个家,难道还不够有夫妻情义?无法控制的泪水奔涌而出:“你是不想过了?”

看着从来隐忍的妻子发火,赵章光也觉得自己过分了:“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我是想说,等我制药成功,以后让你过好日子。”

多年夫妻,微云深知赵章光的为人,她又一次容忍了丈夫:“那就卖吧。”

……

此时的赵家,是真正的家徒四壁了。

赵章光自己也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痴迷,这么不顾一切。憨厚的他说不出豪言壮语,他只知道,自己曾经大病一场,那一年多的日子有多痛苦,没经历过的人是绝不会明白的。正是因为自己亲身体验过,病人眼睛里那无助的绝望他是感同身受,厚道的赵章光是无论如何也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的。为病人解除痛苦,别让他们受自己曾经受过的罪——正是这个朴素的想法,让他一直坚持了下来。

于是,赵章光继续摆弄他的瓶瓶罐罐,而微云继续艰难地支撑这个一贫如洗的家。

实验进行了10次、20次、30次,赵章光不仅要解决某个人的问题,还试图解决一类人的问题,进而到各类患者都能见效;不仅要解决生发问题,还要解决相伴的副作用——奇痒、肿痛、糜烂,以及耳后淋巴发炎等等。

实验进行了80次、90次、100次——

第101次!终于,赵章光配制出了药效明显且稳定的全新制剂!经过70多名患者的亲身尝试,证明它不仅对多种脱发患者有效,而且使用无痛苦和明显副作用,赵章光终于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

赵章光把这种药水命名为“101生发酊”,以纪念这来之不易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