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电子书下载

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txt,chm,pdf,epub,mobi下载
作者: 郑伟 著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7-3-31
页数: 438
定价: 98.00元
装帧: 软精装
丛书: 中国当代语言学
ISBN: 9787544472647

内容简介  · · · · · ·

《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是国内第一部从语法化的视角,将历史文献与现代方言相结合,探讨汉语方言中虚词的语法功能及其来源与演变的专书。

《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分析,观察吴语某个虚词在早期吴语的历史文献(必要时也会涉及官话语法史上的文献资料)和现代吴语(当然有时不止涉及吴语,而是以吴语为主,兼及其他汉语方言)中的具体表现,关注的问题包括该虚词在语法上的多功能性、该虚词在吴语周边方言中的具体表现、现代方言中共时的用法与历史文献之间的联系等。

虚词、词序是汉语最重要的两个语法手段。虚词的共时描写与历时溯源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各种原因,撇开北方官话不论,汉语各大方言的文献资料的丰富程度、时代早晚等都不尽相同。相比之下,吴语从晚明开始有比较全面的历史文献,语料的性质也比较明确。





作者简介  · · · · · ·

郑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紫江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演化、汉语历史音系学。著有:《吴方言比较韵母研究》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吴语概说
1.1.1 引言
1.1.2 吴语的源流
1.1.3 吴语的语音特征
1.1.4 吴语的历史音韵特征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吴语概说
1.1.1 引言
1.1.2 吴语的源流
1.1.3 吴语的语音特征
1.1.4 吴语的历史音韵特征
1.1.5 吴语的词汇、语法特征
1.1.6 吴语与其他汉语方言的关系
第二节 已有研究概述
1.2.1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1.2.2 吴语历史语法研究
1.2.2.1 代词系统
1.2.2.2 助词系统
1.2.2.3 介词和连词
1.2.2.4 语序类型
1.2.2.5 句法标记
第三节 语法化理论概述
第四节 本书的语料来源
第五节 本书的撰写体例
第二章 指示词及其语法化
第一节 指示词“能”的来源及其语法化
2.1.1 早期吴语中“能”的语法功能
2.1.1.1 基本指示词
2.1.1.2 框式介词结构“像+NP+能(介)”
及其省略式的后置词
2.1.1.3 指示词后缀
2.1.1.4 副词后缀
2.1.2 指示词“能”在现代吴语中的分布
2.1.3 六朝文献所见“能”字的用法
2.1.4 结论
第二节 指示词“尔”的共时分布与历史来源
2.2.1 引言
2.2.2 现代吴徽语中的指示词“尔”
2.2.3 其他方言中的指示词“尔”
2.2.3.1 赣客方言
2.2.3.2 湘方言
2.2.3.3 闽方言
2.2.4 南朝江东文献里的指示词“尔”
2.2.5 结论
第三节 指示词“个”到体标记的语法化
2.3.1 引言
2.3.2 文献和方言中的述宾格式“V介O”
2.3.2.1 明清文献中的将来完成体标记“介”
2.3.2.2 现代吴语中“介”的时体用法
2.3.3 文献和方言中表短时体的“V介V”
2.3.4 现代吴语的反复体标记“就介”
2.3.5 余论:“介”从指示词到体标记的语法化
第三章 时间表达词及其语法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时间表达词后缀“头”
第三节 时间表达词后缀“手”
第四节 时间表达词后缀“脚”
3.4.1 时间名词
3.4.2 时间指示词后缀
3.4.3 其他用法
第五节 时间表达词后缀“背”“尾”“底”
3.5.1 背
3.5.2 尾
3.5.3 底
第六节 余论和结论
3.6.1 汉语周边语言中的平行语法化现象
3.6.2 结论
第四章 趋向词及其语法化
第一节 趋向词“上”到体标记的语法化
4.1.1 现代吴语中“上”的标记完成用法
4.1.1.1 常州方言的体标记“上”
4.1.1.2 绍兴方言的体标记“浪”
4.1.2 早期吴语文献里“上”的完成体用法
4.1.3 汉语史和汉语其他方言里的“上”
4.1.3.1 汉语史上的趋向补语“上”
4.1.3.2 其他汉语方言的体貌助词“上”
4.1.4 结语
第二节 趋向词“啊”(下)及其语法化
4.2.1 湖阳方言“啊”的语法功能
4.2.2 湖阳方言“啊”的来源及其语法化
4.2.2.1 安徽境内各方言的相关语法标记
4.2.2.2 湖阳方言“啊”的来源及其语法化
4.2.3 从方言接触看湖阳方言的语法标记竞争
4.2.4 结论
第三节 趋向词“开”到体标记的语法化
4.3.1 引言
4.3.2 常熟方言“开”的句法功能
4.3.2.1 “开”为结果补语
4.3.2.2 “开”为趋向补语
4.3.2.3 “开”为动相补语
4.3.2.4 “开”为准完成体标记
4.3.3 其他方言及语言中“开”义语素的完成体用法
4.3.4 北京、常熟和广州话“V开”的功能演变类型
4.3.4.1 北京话“V开”的语法功能
4.3.4.2 广州话“V开”的语法功能
4.3.5 结论
第五章 连介词及其语法化
第一节 协同动词“搭/ 同”到连介词的语法化
5.1.1 早期吴语的“搭”的用法及其变化
5.1.2 现代吴语“搭/得/脱”的语法功能
5.1.3 早期和现代吴语的连介词“同”
第二节 使役动词“听/ 教”到连介词的语法化
5.2.1 早期和现代吴语的连介词“听”
5.2.2 早期和现代吴语的连介词“教”
第三节 拿义动词“捉/ 拿/ 把/ 拨/ 担/ 驮”到处置介词的
语法化
5.3.1 处置介词“捉”及其语法化
5.3.2 处置介词“拿”及其语法化
5.3.3 处置介词“把/拨”及其语法化
5.3.4 处置介词“担”及其语法化
5.3.5 拿义动词“驮”的语法化
第四节 总结
第六章 被动标记及其语法化
第一节 等待义动词“等”到被动标记的语法化
6.1.1 《绣榻野史》中“等”的三种用法
6.1.1.1 表给予义的“等1”
6.1.1.2 表使役义的“等2”
6.1.1.3 表被动义的“等3”
6.1.2 其他历史文献里的“等”
6.1.3 《绣榻野史》中“待”的语法功能
6.1.4 现代南方方言里虚词“等”的用法
6.1.4.1 表给予义的“等1”
6.1.4.2 表使役义的“等2”
6.1.4.3 表被动义的“等3”
6.1.5 结论
第二节 拿义动词“拨/ 把/ 本/ 担”到被动标记的语法化
6.2.1 被动标记“拨”及其语法化
6.2.2 被动标记“把”及其语法化
6.2.3 被动标记“本”及其语法化
6.2.4 “拨、把、本”三者的关系
6.2.5 “担”与其他被动标记及其语法化
第三节 协同动词“搭”到被动标记的语法化
第四节 给义动词“吃/ 乞/ 丐/ 讨”到被动标记的语法化
第五节 总结
第七章 虚词的语法化与吴闽比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时间表达词后缀“手”
第三节 指示词“尔”
第四节 人称代词复数后缀“侬”
第五节 疑问代词“底”
第六节 结论
第八章 全书结语
第一节 研究内容的回顾
第二节 今后努力的方向
索引
附录1 各地吴语指示词一览表
附录2 各地吴语相关虚词对照表
附录3 吴语代表方言语法例句对照
附录4 吴语早期文献选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下载地址

发布者:柚子de黑偕

文件说明:zip / 解压密码:yiquhai.com

迅雷下载:您需要先后,才能查看

网盘下载:您需要先后,才能查看

关于内容: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果发现有违规内容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作者: 柚子de黑偕

该用户很懒,还没有介绍自己。

1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1. Amor颖 Amor颖说道:
    1#

    正在看

  2. 闵老牙 闵老牙说道:
    2#

    有深度

  3. 杰么婧 杰么婧说道:
    3#

    超赞

  4. 巨蟹连子 巨蟹连子说道:
    4#

    这本书真的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5.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