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医学科普如何做精出彩,听多位大咖分享实战经验

两会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医学科普如何做精出彩,听多位大咖分享实战经验
原创 谭嘉  健康报医生频道  今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4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坚持预防为主,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对于医学科普,如何做精、出彩?如何才能精准抵达,叩开公众心门?来看看专家有何实践与思考。




联结两端 要专业更要有生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周宁:好的医学科普是一剂“良药”。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具备信息碎片化、渠道多元化、表达个性化的特点,既给医学科普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也成为滋生“伪科普”的土壤。“上医治未病”,医学科普让疾病防治的阵线大大前移,降低全社会的健康成本。



100篇生硬灌输的科普也不如一个能产生共情的好故事。做好医学科普,很关键的一点是要与读者产生共鸣,要善于讲故事、找痛点、抓热点,借助社会热点做医学传播,不过要抓的热点必须是自己擅长的领域。科普的效果要以受众接收到的信息量为标准来评估。



医学科普的严谨性、趣味性、普及性缺一不可。在传播中要遵循有用原则,让读者一看就懂,一用就灵,行之有效,可从这几点出发:多想,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保持思维敏感度;多写,语言能力需要长期积累,熟能生巧;多创新,无论是文章还是视频,只有多创新才能常出新。



临床医生要做好医学科普,不仅拼专业素养,还要拼逻辑和“脑洞”。医学知识相对枯燥,患者很难主动去理解,医学科普在表述上可以尝试多元化,寓教于乐,只有让患者警惕了解后,才能正确引导就医。



比如,我国目前房颤患病总人数超过1000万,但知晓率不足40%。很多人连房颤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了解其危害了。如何让受众知道房颤并引起重视呢?我想到了用“唱”的方式。于是,我改编了零点乐队《爱不爱我》的歌词,拍了一期《房颤之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医学本质上还是关于“人”的学问。医生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做出有烟火气、有“人”味的科普。




整合资源 各方专家齐上阵












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副教授林红: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国的医学健康科普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优质科普作品量少、学术主导不够、规范管理不足、信息混乱驳杂、知识零散细碎、描述过于专业、推广方法不多等。出现诸多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专业权威医生参与不够。而这又主要是因为部分医生在主观上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老百姓没有必要了解专业的医学知识,科普是“扫盲式”教育工作,应由基层医院完成。加之医生平时临床医疗、科研工作繁重,也无暇做科普。



为加强资源整合,推广医学科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董健教授牵头任所长,联合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新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医学科普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研究所整合各成员单位资源及各研究方向的优势,统筹安排各成员单位完成科普作品创作,每月向大众推送不少于15篇各成员单位专家创作的优质科普作品,实现科普内容的全面化、系列化、通俗化和形象化。同时,着力培养青年人才,牵头成立了复旦大学医学科普青年联盟。



研究所成立后推出了不少成功医学科普案例。如我国颈腰椎疾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病。由董健教授领衔团队创作了颈腰椎健身操,该系列健身操视频包括中青年颈椎健身操、老年颈椎健身操、中青年腰椎健身操、老年腰椎健身操。由权威专业的骨科医生团队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十易其稿,专门针对中青年白领、老年人两类人群不同的身体情况编排设计,并示范动作,科学而通俗地讲解了各节运动的要领、锻炼内容及注意事项。作品发布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学习强国等多平台,累计观看量已超过5000万次。



“医生投身科普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我们团队最深的感悟。一位医生上午4小时门诊看60个病人,已经是飞速,而一篇科普文章可以惠及成千上万的患者。科普对于医生自我提升也大有裨益,医生不仅能在学术会议讲述深奥理论,而且还能用简单语言向普通患者讲清医学道理。这对于医生是一种历练。



而有心人甚至还可以在科普中发现科研问题。比如,我们在腰椎系列科普作品创作中,针对脊柱的非融合固定,是否可以保护发病节段,降低邻椎病;颈椎融合器是否可以完全降解与人体融合为一体;基因是否与椎间盘退变有关系等问题,团队又申请课题进行研究。研究所成员现已累计获批55项医学科普相关项目。



通过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这一平台,我们整合各方面资源,将医学科普知识带到百姓身边,也帮助更多医生同道和病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积极响应了国家“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实施。




“微时代”孕育细腻科普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辅助生殖医学科副主任李昆明:我是一名生殖科医生,帮助不孕患者成功受孕是我的工作,给患者科普正确的知识和理念是我的爱好。



我的科普对象是不孕不育患者和备孕人群。相比男性而言,不孕女性更容易遭受世俗眼光,焦虑、抑郁状态多发 ,她们需要专业的科普,更需要能倾诉的平台、可以抱团取暖的组织。很多医院患者比肩接踵,与医生面诊的时间很有限,医患之间虽然也在沟通,但很多时候都“沟而不通”。网络时代,线上的沟通是对线下沟通的有益补充。



传播正确科普知识,打造医患温暖平台是我开设个人公众号的初衷。每周三固定推送的内容,如同我每周写给大家的一封“信”,坚持用不说教、不刻板的方式写患者所想。在这个与患者每周的“见面会”上,网友们温暖的留言、互动是和谐医患关系的见证和促进。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通过多平台宣传,打造生殖届最有力、最有趣的科普,做到群体细分、内容精准。比如有一次,听到患者候诊间隙聊天提到热播电视剧《甄嬛传》,我结合剧情创作了《生殖科那些事儿之后宫》,用轻松诙谐的语言“揭秘”现代的“后宫”——胚胎实验室,与电视剧里后宫相比,虽然都是孕育生命的地方,但彼时的后宫充满尔虞我诈,我们的“后宫”充满温暖。因为文章形式新颖,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有网友留言说:“听闻试管的过程步步惊心,看到李医生这么接地气的解读,轻松了解了整个过程,好像也没那么害怕了呢!谢谢李医生!”



文章下的每条留言,是我在科普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又比如在《生殖科那些事儿之与“歌手2018”》一文中,我尝试把激动剂方案、拮抗剂方案、微刺激方案以及黄体期促排卵方案等专业性较强的促排卵方案,与综艺节目“歌手2018”中的唱将进行比拟,让患者很容易就理解了各个方案的不同特点和针对人群。此外,我还创作了单曲《生命的曙光》,这是一首献给试管婴儿的原创歌曲,是在与患者的互动中产生灵感并最终成型的。歌曲被数个音乐平台收录,歌曲MV也获得了7万多次的观看次数,给予了患者除专业支持之外的人文鼓励和精神力量,获得了患者积极的回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价值。



医生是理性的,也应该是感性的,做有温度的科普,在传播正确知识的同时,让患者看到你的用心、感受你的善良。



医生与患者从来都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战友,应该联手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这也是我坚持做科普的一个目标。



文/健康报记者   谭嘉













“两会”看过来!关于医疗健康,这些值得关注!

院长、科主任快来围观!6月新规将把科室承包列入法律禁区!(内附处罚细则)

世界顶级西医杂志挺中医: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

年过四十,为何看起来好好的人突然就不行了?所谓的“正常人”也要防猝死!

医生必读!“举证责任倒置”规定被删除了?5月新版医疗纠纷诉讼还有哪些新变化



编辑制作:王宁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A2UVVYQ】获取授权

阅读原文


更多内容vip可查看